在人的生活中,鱼,恐怕是最能够与人温和相处的常见动物了。它活在水里,不吵不闹,又不像鸟那样繁殖成灾时铺天的粪便也能使树木花草灭绝。记得一次有人对我进行一个心理测试,说在无人的森林里,出现一个动物,你最希望遇见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说出“鱼!”那人一怔,笑了,说谜底上没列上鱼,也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回答。森林里不可能会有鱼飞过来与人相遇。可是我做出这个回答,是由于本能地以为一般概念的鱼首先不会伤人,其次是它活得怡然自如。
来日本后有一件小事一直令我内心卑悔不安。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和朋友及一个日本中年女人去九州岛旅行。我们开着车沿着九州岛的西海岸走。在一个景色美好的场所停下车,三人下车观看海景。我们一边赞叹着九州岛的风光,一边环顾树木海浪。这时,中国朋友突然发现桥栏下边浅滩的岩石间有几条鱼在游着。他兴奋异常,立刻拣起一块石头向海边投去,然后他就跑去看。我和日本朋友站在上面,眼看着那几条鱼游着的地方泛出一团红色。日本朋友满脸哀伤,她对着那团红水闭目合掌。我心里生出极其复杂的滋味,为自己国人的造害行为承受着无法挽回的痛悔。说心里话,当时并没觉得伤害一条鱼有多大的罪恶,觉得不妥的是伤了同行日本人的心。退一步说,这是人家国家的鱼,凭什么白白的被你一个外来者一石击毙?但是,她没有对我们流露丁点说教和责备的意思。只是对那条不能再游动的鱼用日语说了句“怪可怜的”。之后,我们继续赶路。三个人都变得情绪低落,彷佛那鱼魂一路跟着。晚间在旅馆吃饭时,桌子上有圆嘴张动着的整姿生鱼片。她高高兴兴地张罗说“ 来,吃吧。这个可是最新鲜的。”那一时刻我意识到我们跟日本人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非常简单的一点差异,就是对常识的掌握和认知。
也是刚来日本时,大学院的指导教官带我去参观奈良公园。走到池边观赏鲤鱼时,他突然转过头用中文问我:“ 你是不是看见它们想吃?”我被这话问得懵住了。以为是他把中文说错了,一下子没作出回答。他又换了说法说“中国人吃鲤鱼”。我说对,我们东北的江里河里鲤鱼很多。现在可以推测出他当时问我的意思,他认为中国河里可以看得见的鱼会立刻被人打捞下肚,那是中国的常见事。
前一段有家华文报登了一篇几个中国研修生姊妹浩浩荡荡出行捕鱼下锅的故事。读它当时我就立刻回想起我上面讲过的两件事。心想我们真不愧都是地道的中国人,不论来自中国哪里,不论落脚在日本何处,对于鱼的残酷嗜好却是相同的。那好像是一篇题为《让我们的天空撒满阳光》的文章,笔者非常兴奋自豪地描绘了她们从发现附近河里有鱼,到休息日全体出动捉鱼最后将鱼们蒸、煎、煮着下肚的全过程。其实,研修生们也并不是故意违反什么明文规则,他们若真是觉得自己做了不妥的事,也许碍于面子不作出公开反省,但至少不会声言说是做了使生活撒满阳光的事。
当年在九州岛海边我那种复杂的心理滋味中,也有过对日本人的质问:“难道你们不杀生么?活吞鱼虾的料理发明不是你们的专利么?”但这种念头虚弱得连自己的口都走不出。两回事。人类为保障自己的生存延续,都在渐渐地学会了与自然共处。知道了自然是只可以顺应不可以征服的。知道了怀着尊重去规划地球上的水土树木,甚至空气,甚至宇宙。温饱获得保障后,还要去关照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既可造福子孙,又可赏心悦目。所以人们在做出养鱼打鱼的分工之外,还要从事买鱼卖鱼用来维持生计,此外还要钓鱼赏鱼。这三项行为中的前两项体现着人类的文明和聪明;而可有可无的最后一项,则体现了人所以划分为高级动物的高级。非本能的抽象的趣味享受,正是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体现的是品位和尊严。
日本人是宽容的。对于自然,对于鱼,对于外国人。他们眼看着自己爱护着的鱼被我们捞去下饭,也没有过来喊打制止。这种宽宏平和的心态,也是来自于他们爱护下的自然所反馈回来的教养吧。中国地大物博,可是在有人迹的地方,我们已经很少看得到鱼儿跳鸟儿叫的自然景观。中华民族生命力强盛。我留学时的日本导师常常叹服中国人的求生能力。他说如果人类同样面对灭顶之灾,若只有一个人活下来,那人一定是中国人;若全体灭绝,活到最后的那个人也一定是中国人。不错,我们曾经有过以高喊战天斗地的精神口号来充饥的时代。是不是我们的生存能力过于强壮,才使得今天的城市里除了市嚣人沸以外再听不到其它生物的自然伴奏?莫说是河里的鱼,就是天空,若能扯下一块拿回家,恐怕我们中国人也会把它用来装修到自己的棚顶上。在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合乎常识的一点理性,一点人与物之间的宽松的奉取关系。
发现了鱼,想到的不是去休闲垂钓,也不是取了鱼去卖掉换钱。即非优雅超脱,也非功利钻营。仅仅是为了给大伙的晚餐助个兴。这个本能而原始的动机似乎应是最无可非议的,但却让人觉得格调有点不够高。自以为这个行动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精神调节,其实恰恰是因为缺少一点精神的余裕。我们是长久的物质贫困造成精神贫瘠的一族。光天化日下作出一点伤了小雅的事不算什么,意识到了有失分寸就是进步。免得以后有更多的难堪。
作为留日前辈,我常常嘱咐新来的留学生三个“不要”。不要拣自行车,不要把未经本人同意的他人电话号码告诉第三者,不要忽视写在纸上的任何规则。一系列的“不要”都是为了一个“要”:你要保护好你自己,不受到指责不遇到麻烦。看来,我还要加上一个“要”:不要打扰河流池塘里的鱼。
不急,一点一点慢慢修吧。从让鱼活在河里开始。
让鱼活在河里 / 冰 花
日期:
04年11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8672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