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昭奎
未来中日能否保持暖春温度,关键取决于两国间能否结成结实的关系纽带。这里说的“纽带”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国家战略的纽带;其二是国民感情的纽带。
新世纪以来,在“国民感情的纽带”方面,出现了两国人们越是接近就越是注意对方的缺点和问题的“感情摩擦”。与此同时,既未经历过那场战争、也未受到过有关历史的教育的一代日本人长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少数日本右翼则利用年轻一代历史知识的空白,大肆散布否定和歪曲历史的言论,这反过来又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间这种“关系纽带缺失”状态的日积月累,终于导致出现2001年至2006年这5年间的政治冰冻局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国领导人深切感到发展两国关系对于自己当好这个家(国家)有多么重要,深切感到确认中日“两国互为合作夥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而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迈出了“破冰”、“融冰”、“迎春”、“春暖”的历程。然而,“消冰三尺,非一日之功”。要使胡锦涛主席和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第四个文件精神真正深入到两国人民的心坎上,真正压倒当前日本乃至西方国家舆论中出现的以中国为“假想敌”的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论调,尚需我们做出艰巨的努力。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重新结成两国关系的新纽带。 在“国家战略的纽带”方面,需要促使中日“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真正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当今中日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面临的最大最现实的威胁是气候变动和环境污染,这是胡主席在访日期间一再强调两国进一步加强节能与环保领域的合作是两国关系“最大亮点”的根本原因。人们注意到第四个文件强调“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和国际社会的义务,基于这一认识,要特别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这意味著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不仅仅是两国经贸合作的一个普通领域,而且是关系到两国安全(非传统安全)、关系到“人类能否健康地生活与生存下去”这个两国人民最大关切的战略课题。由于冷战结束而失去“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纽带的中日两国,必将逐步走向以“环境”作为两国关系的战略纽带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在“国民感情的纽带”方面,现在两国间不仅存在著“历史认识问题”,而且存在著 “现实认识问题”,存在著不真实、不客观、不公平的媒体报道影响老百姓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和感情的所谓“媒体竹幕”现象,这种现象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需要数倍地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交流(特别是中国方面应为一个时期曾达到每年4至5万人的日本中学生到中国进行“修学旅行”提供良好的气氛和便利的条件),以利于两国人民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媒体在塑造对方国家形象,引导两国人民认识对方国家方面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影响,大力加强两国媒体的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一个具体建议就是,希望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与日本的NHK每周交换“一周大事节目”在对方国家播放。最后需要指出,针对某些媒体嗜好渲染别国发展中的缺点和问题的倾向, 一个根本性的对策就是:“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从四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出现的“善意呼唤善意”的局面来看,无论是“国家战略的纽带”还是“国民感情的纽带”,都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