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相信“家庭教育”的威力,认可“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但是,“家庭教育”究竟要教什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才算合格?
家庭应该是一个放弃功利要求、有情有义的地方。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尊,留下与人相处愉快的回忆。孩子更应该在家里得到养精蓄锐的机会,用以抵制外界带来的挫折和创伤。
在理想状态下,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指导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探索与失败……但是,对于那些整日需为温饱忙碌奔波的贫困家庭来说,这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是过于奢侈了!
在当今社会,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而与孩子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并非由于父母个人的意愿和能力,而是特定的生活困境限制了家庭整体发挥应有的支持功能。
贫穷家庭的父母为了全家温饱奔波,既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又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处于社会底层的压抑,使得他们很难对孩子保持基本的耐心。几乎所有的耐心、体谅和时间都付给了工作夥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与孩子共读共写”了。
孩子出问题就责备父母,是对父母不公平的。家庭生活困局如此复杂,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也不是听听专家的讲座、看看名人的传记就可以改变的。虽然现实不可回避,只要家长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情趣、更民主,更爱与孩子交流沟通,但并不需要成为心理专家,也可以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