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辉)日本全国各地有十多个自治体(府、县、市)设有外国人会议,在定期的外国人会议上,外国人代表者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外国人住民对当地的希望和要求,其中“如何构建多文化共生”往往成为议题的重点。但记者发现虽然各地政府、机构提出了建设多文化共生社会的口号,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
9月4日,滋贺县湖南市“外国人市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市政府召开。像这样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小城市成立“外国人市民会议”在日本并不是首例,但“如何构建多文化共生”社会也成了当地政府不得不面临的课题。目前在湖南市有3355名外国人登记在册,约占人口总数的6%,外国人与当地居民的文化隔阂越来越明显。
2006年2月,在滋贺县居住的中国妇女郑永善刺杀儿童案发生后,日本社会一再呼吁要保护儿童,打击在日外国人犯罪,当地居民也对中国人非常排斥。湖南市“外国人会议”一位委员表示,第一次带孩子到保育园时,阿姨都用警戒的口气问:“中国来的!”
日本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倡导建设国际化社会,当时,日本不少县、市、自治区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也有举行各种“外国人会议”,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会议或流于形式或不了了之。能连续十年始终不渝,形成制度化的仅有川崎市政府。
据了解,川崎市之所以能把“外国人市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行十多年,主要是因为把“外国人市民代表会议”形成“条例”化,而其他城市、县、自治区等虽在前几年偶尔举行过几次“外国人会议”、“外国人施策会议”、“外国人恳谈会”等,但都没有形成“条例”,或是临时召集或仅设为“要纲”,所以最后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