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关志雄谈中国对日投资现状: / 中国企业离真正“走出去”为期尚早
日期: 04年10月4期
  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青岛海尔总裁张瑞敏最近为推广以他振兴企业经历为原型的中国电影《CEO》而访问日本,在日本社会再次掀起了有关中国企业投资、并购日本的话题。尽管海尔尚未直接斥资收购日本企业,但海尔已为获得销售渠道和打响品牌效应而在日本投入了巨资。海尔的做法是否有效?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现状如何?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关志雄行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这个热门话题做出分析。
  关志雄指出,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上海电器”收购“秋山机械”和“池贝工业”,“三九制药”入股“东亚制药”、有意收购“嘉娜宝”医药品部门等个案,中国企业投资日本成为社会话题,日本媒体更出现了“中国收购日本”的惊呼,但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政府提倡的“走出去”战略还为时尚早。尤其对于直接投资日本,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客观实力上还有差距,在主观意愿上仍在观望。
  首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很小,对日直接投资额更是微乎其微。据UNCTAD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度》的统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过18亿美元,不到外国对中投资额的3.4%。在日本,根据财务省的《对外及对内直接投资状况》显示,2003年度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总计20件,总金额为3亿日元,相对于日本每年吸引2兆日元的外来投资额而言,中国对日投资只占0.01%。
  由于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缺乏普遍性,因此无论是“上海电器”还是“青岛海尔”,都不具代表性,而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异例。分析这两起对日投资个案,可以了解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利益诉求何在。关志雄认为,从商品生产流程的“微笑曲线”可以看出,上游阶段包括研发、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下游阶段包括销售、品牌、服务和贩路。中国企业现在大都在做中游的组装工作,而上游和下游阶段里的高附加值则掌握在欧美和日本等国际性大企业手里。因此,虽然有大量计算机是中国生产(Made in China),但却贴上IBM或TOSHIBA的牌子卖出去。中国企业缺乏技术研发和设计能力,也没有国际销售渠道和品牌号召力,所以只能做中游的组装工作。
  “上海电器”全面收购在日本已经倒产的制造业中坚企业,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上游阶段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也兼及销售和品牌。“青岛海尔”与三洋连手合作销售,不惜投入巨资在银座竖起大型广告牌,并在日推广电影等──这些投入与直接的生产性活动关系不大,其作用在于打造品牌效应,增加产品下游阶段的附加值。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只有海尔一家坚持在海外,尤其是美、日等发达国家打造自我品牌,这是一个异例,需要勇力,更需要实力。大多数中国企业宁愿通过合资引进技术和贴牌打进外国市场。“上海电器”和“青岛海尔”能否成功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同样目的,结论尚不明朗。因此,中国企业在对日投资上仍在观望。
  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仍然是为确保能源和资源而实行针对性投资,还有为利用廉价劳动力而向东南亚及越南等地进行梯度投资。日本因为资源贫乏、工资昂贵,显然不在这两种目标的射程之内,中国企业为何对日投资值得考虑。70年代,日本也曾对美国直接投资,那是为了解决日美在汽车等领域里的贸易摩擦;现在中国对日本投资,不可能解决中日在农产品和纺织行业中的贸易摩擦,所以中国企业不可能大规模投资日本。
  另一方面,直接投资美、日等发达国家,需要企业规模大、实力强。中国在世界企业500强中列名14家,都是行业垄断性企业。这样的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像海尔这样在竞争领域里做大做强的企业,才有可能打破居于中游的现状,通过投资海外,为产品获得高附加值。海尔的做法在中国仍是凤毛麟角,媒体炒作“中国收购日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4/838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