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石
日本媒体的华人记者晓楠随专访北京奥运的记者团从8月1日开始就在北京采访。
晓楠说,日本媒体这次采访奥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所在的媒体为这次采访去了120多人,一般每个电视台也都有100多人。
由于最近发生了昆明的汽车爆炸事件和新疆喀什发生了袭击武警的炸弹爆炸事件,使外国媒体都很紧张,一是担心不安全,二是担心北京为了反恐各种限制会非常严格。但是从晓楠的感觉来看,北京似乎没有那样紧张。2002年,在美国盐城湖举办冬季奥运会,晓楠也去盐湖城采访,当时正是“9.11”过后不久,因此安检特别严格,军队进行各方面的安检活动,到处都是关卡,显得特别的紧张。和2002年的盐湖城奥运相比,北京的奥运要宽松得多。有些记者可能是第一次采访奥运,因此觉得北京的安检有点麻烦,其实哪里的奥运都是要进行安检的,也都会为了防止来自空中的恐怖活动架设导弹,而北京的安检可以说是比较宽松的。
在开幕式那天,晓楠也在现场进行采访,她说大部分记者都觉得开幕式特别成功,他们也问过现场的中国观众,观众都很激动,可以看出,中国观众的激动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是李宁飞天点火炬,大家都觉得特别壮观。但是也有些日本记者认为李宁被吊在半空中,似乎有点可怜,有的人还怀疑焰火是不是用了影像合成技术(CG)。
住在奥运村的运动员们都觉得奥运村特别好,不光中国运动员说好,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都说好。
2006年12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第477号国务院令,公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为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了相应的便利。这个规定明确写明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记者赴地方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徵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外国记者可以通过被授权的外事服务公司聘用中国公民协助采访报道工作等。
晓楠说这次采访确实比以往宽松,比如他们作为外国媒体,可以在天安门广场随便进行采访,而以前是不可能的。也可以到闹市中的小胡同里自由采访,就是政治上的异见人士也采访得到,而被采访对象一般都会说一些比较正面的看法,可能他们心里也会有牢骚,但是对外国媒体都不太会说对中国不利的话。至于中国当局是否会控制被采访者则不得而知。
晓楠说,北京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稍微有烟、有灰的工厂都暂时停产,我们雇来开车的就是一个水泥工厂的工人,由于工厂停产了,就出来开车赚点钱。马路上的车也减少了一半。通往奥运村的道路旁有许多绿树鲜花,这些似乎都是在一个月内搞好的。
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说圣火来的时候有些公共交通就不通了,故宫也停了两天,8月8号那天,蔬菜就进不了北京,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其实现在北京城里挤满了采访奥运的记者,真正来北京看奥运的中国人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