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法人日中经济协会企画调查部课长 高见泽学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距离北京奥运越来越近,但是今年以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却接连不断,1、2月份在南部发生雪灾、5月四川发生大地震、6月南部发生洪水灾害。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度成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兆1491亿元,增长率比前年同期减少0.5个百分点,为10.6%。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紧缩成效的体现,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雪灾给电力、煤炭等能源供给、物资运输、旅客运送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今后,大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影响也将依次凸现,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情绪也在弥漫。
但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却没有变化,依然呈现好的态势,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增长0.9%个百分点,增长率达24.6%,投资额达2兆1845亿元。在奥运会这个杠杆的撬动下,各地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都进行了建设和整备,殊不知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供应已经疲软。这样过热的经济使铁矿石、煤炭等资源、能源价格高涨,且波及到粮食、生活消费品,深刻影响著国民生活。
今年第一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8.0%,大大超过了去年一年4.8%的增幅,通胀现象凸现,国民消费支出或将走向疲软。但是,截至目前牵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主要是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国民消费减弱或对经济全体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也将下跌,中国经济一定会受到重创。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减少11.8%。
对于目前情况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靠中央财政投资支撑,奥运会后一定规模的投资还会延续,但受原材料价格高涨的影响,民间投资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紧缩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加上对地震和洪水灾区的重建支持,经济发展或将停滞。
世界股价同时下跌及物价高涨带来的经济混乱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日,不景气的世界经济同样影响著中国。去年7月的次贷危机引爆了世界各地的证券市场,中国沪深两市也深受影响。去年10月登上6000点的上证综合指数开始下跌,今年1月下旬跌向4000馀点,3月中旬为3000馀点,6月中旬一度为2000馀点。虽然之前感觉上证综指价格过高,但短期内这样急速下跌还是没有预料到的。这或许就是因为遭受国际市场的冲击。
国际市场的原油、谷物等生活消费品的期货价格高涨,使世界各地通货膨胀的情绪进一步蔓延,东南亚各农业国对粮食出口也开始限制。为此,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突然出现粮价高涨、供货不足的现象,日本也因为燃油价格上涨,小麦及食用油等食品价格高企,国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这个原因是,避免流入急落证券市场的美国年金等庞大资金冲入了比较小规模的日用品商品市场。实际上,世界石油危机并没使美国原油在库减少,另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增产的消息使原油市场价格上升的势头没有得到抑制,价格高企的原因是“金钱游戏”上的虚构经济造成的。
物价上升现象在中国也很严重,这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可以看出。在中国,特别是玉米等家畜饲料价格带动了猪肉价格上涨,随之,带动了整体食品价格上扬。有分析说,玉米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用玉米生产生物燃料,来替代汽油,这方面的原因对资金流入影响也很大。在中国,也有用玉米生产生物原料的现象,中国政府考虑到这种状况,对粮食、饲料生产燃料进行控制。随著对玉米生物燃料需求增加,在美国,许多原种植大豆的农民转种玉米,这给世界大豆市场造成供需紧张,引发大豆价格上涨。
重视现货的中国经济政策
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中庞大的资金操纵著无视现实经济实体的虚构经济。“金钱游戏”能使“物”的价值偏离现实经济实体,迅速膨胀。这种游戏成为一部分资产家和投机者圈钱的手段。相反,对大多普通民众和贫困者来说,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这样偏离实体经济的虚构经济不会长时间维持,在不远的将来,终将会回归到正常水平上来。
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今后的中国经济,世界经济步入了低谷、进入混乱,但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安定的增长状态。当然,并不能预计未来每年GDP也能保持著10%的增长,但因为物资不足导致经济停滞的可能性也极小。这也要看对能源、资源、粮食等现货的经济运作。贸易顺差使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石油企业一起为确保石油现货供应而奔走,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国家的能源政策。正是不重视“金钱”重视现货的经济政策,才确保中国走向经济大国。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正是中国与国际货币市场划清了界限,坚持独自的货币政策,才避免了世界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得到高速发展。和当时相比,经济全球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完全避免影响是很难的,但可将冲击减至最小。
紧张的能源供需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现在对中国最重要的是加速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民族冲突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被认为是造成游行、暴动等社会现象的要因,这些现象妨碍著经济发展。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因素是能源供给紧张和环境污染。
中国国内埋藏著丰富的能源、矿物资源,以此为背景,钢铁、水泥、电力、铜、铝等非铁金属诸多能源高消耗产业得到急速发展。中国有“世界的工厂”之称并非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产业和能源产业方面也有牢固的产业基盘。
随著中国国内对能源需求扩大,资源向海外的出口就相应减少,中国这种进出口逆转现象,即使在“量”上稍有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就很大,这也是世界资源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的煤炭价格一度超过了国际价格,这是中国政府对煤炭出口实控制措施后,出口量大幅减少,进口量增加,使国际市场的煤炭价格上扬。相反,下半年国际价格又高于国内价格,这是因为煤炭企业出口的意愿高涨,所以当年并未改变“煤炭出口国”的整体状况。除因今年年初暴雪造成3月的贸易逆差,目前今年上半年的煤炭贸易还是顺差,6月中国煤炭价格又有接近国际价格之势,中国转为煤炭输入国的可能性很高。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忽视。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现在实施对策到出现效果也需要一定时间。中国政府打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方案并不容易实现。为迎奥运的各种建设也政急速进行,由此而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也不能否定。
为软著陆金融、财政适度收紧
北京奥运后,又要著手准备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为继续树立国家威望,经济建设将继续进行,但是,在世界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加上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成长速度会放缓。受世界经济影响,会导致出口额下降,国民消费停滞。可以假设,即使今年的经济成长率达到8%,如果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的,恐怕这也不是中国政府的本意。
中国政府计划今年实现“8%前后”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为抑制经济过热,通过金融、财政的适当紧缩政策及宏观调控而达成这一目标。如果不这样做,地区及产业构造就会失衡,最终阻碍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很高。并不是在表面上数字吻合就可以,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要平衡。
从中国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看,为使今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确实应该让现在过热的经济软著陆。从一连串没有料到的原因来看,目前的经济形势或许并非和中国政府的当初想法一致。对于今年3月以来打出新政策方针的胡锦涛政权来说,今后经济运营状况绝对不容乐观,“中国”这艘航船仍难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