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是不忘让孩子衣食无忧,精心呵护孩子身体的成长,却忘了其心理发育也需要精心栽培。对孩子的“心灵暴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而又未被重视的问题,即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身体伤害以外的暴力行为。那么,常见的心灵暴力行为有哪些呢?
威胁恐吓。采取要挟的言语或手段威胁孩子,这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的一种错误方法。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讲不通道理,就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或者把孩子关进黑房间以示惩罚。这样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使其胆小怕事,甚至导致恐惧症或者焦虑症;还可能使孩子模仿这种行为,强迫对方答应自己提出的不正当要求。
轻视孩子。很多家长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小孩的优点进行比较,于是责骂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行”。如果只是强调孩子的缺点,只会让他们变得自卑,甚至连原来的优点都失去。
期望过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容易出现“家庭超前教育”的浮躁心态,往往不顾实际情况,强行让孩子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用成人或者“神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羞辱斥责。当孩子犯错误、做错事后,不少家长喜欢用难听的话辱骂孩子,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造成亲子间的隔阂,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孩子乾脆“破罐子破摔”,失去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