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芝 樱□
时代呼唤共鸣。70多年前由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代表□□小林多喜二著的小说《蟹工船》而今再次荣登日本各大书店热销排行板,得到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进入文库本销售量前3名。
小林多喜二,1903年生于秋田县农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投奔在白海道小樽经营面包房的叔叔,他一边在小樽商业学校学习一边在面包房帮工,毕业后就职于银行。身处底层的他,从小对穷人,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有一次偶遇一位被强行卖到妓院的17岁少女,不禁心生同情,四面八方借钱来为其赎身。在那个时代,需要救济的穷人实在是太多,小林深感仅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拿起手中之笔,痛斥时弊,揭露丑陋,想以此唤醒大众。当时正逢社会主义思想觉醒,他倾慕高尔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并竭尽全力去帮助劳动者,争取劳动者该有的合法权利和待遇。1924年,与友人一起创办了《光明》杂志,1928年3月15日,发表了批评政府对小樽共产党压制的文章,得到广泛注目。1929年因发表了一部描写银行和地主联合起来剥削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在外地主》招致解雇。也就在此年他发表了小说《蟹工船》。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群失业。走投无路的劳动者以及被蒙骗上船的少年们,长年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忍受著残酷的工作环境,在监工的严厉监视下从事著非人的艰辛制蟹劳作。最后劳工们终于忍无可忍,团结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抗争活动。该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份叫《战旗》的杂志上,虽日本政府立即下令禁止发售,但作品仍以惊人的速度销售著,单行本也被抢购一空。中国在1930年最先翻译出版了这部名著,小林多喜二还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了序言。《蟹工船》是小林的成名之作,也是这部作品惹来了杀身之祸。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30年,他迁移东京,不久被捕。1931年1月22日囚禁达7个月之久的小林多喜二被保释出来。出狱后,小林多喜二又写了中篇小说《组织者》、《新女性的性格》(后改名《女子》)和长篇《转型期的人们》。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33年2月20日被再次逮捕入狱,当晚,因遭受毒打而牺牲在狱中,年仅29岁。
日本战败,小林多喜二作为反对军国主义的作家代表而得到社会及世界的高度好评。1974年他的一生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曾经救助过的少女由大家熟知的日本演员中野良子扮演。
随著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成长,劳动环境也随之得到了大力改善,加上苏联共产主义的崩溃,人们对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的关心越来越少,小林差不多也被人遗忘了。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最近几年《蟹工船》却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活力,书被不断加印,据有关资料统计,单单今年就卖了2万7000册,加上以前销售的,总共已达110万部,这在日本出版史上也属罕见。东银座出版社还考虑到现代年轻人的喜好,于去年专程出版了漫画版。初版5千部1个月就卖完,现在是第3次印刷。
为何此书如此热销呢?静下心看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日本最近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等有著割舍不了的情结。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一蹶不振。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逐年在减少正社员的雇用,取而代之以临时工或契约社员,像这类没有固定保障的人群被人们称作working poor。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日本人的人均所得是287.8万日元,而2006年年收200万以下的人已超过1000万,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因租借不起房子只好在网吧过夜,也被称为网吧难民。而且这群人往往都是最近几年踏上社会的年轻人。
朝不保夕,风餐露宿,漂泊游荡,没有稳定的家,没有老后的保障,他们的情景与70多年前小林描写的《蟹工船》中的蟹工们有著何等惊人的相似,时代虽不同命运却一样。共鸣是作品的生命,很多读过此作品的年轻人都说,书中描写的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书中人物就像自己的兄弟,倍感亲切。据介绍读者群80%是10多岁到40多岁的人。
《蟹工船》像一盏令人悲痛的路灯,照出了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
现在的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他们读作品,更多的是喜欢作品本身,而不是把作家当成什么英雄来崇拜。他们感兴趣的是主人公的故事,是作品的描写手法,换句话来说,纯粹就是把它当成一件文学作品在欣赏,而不是左翼的小林,这也可以说是新小林像。
小林的复活不代表左翼文学在日本复活。社会在变革,变革中的社会却没有相应的新思想,徘徊,迷茫的年轻人被残酷的现实压迫著,看不到明天,于是只能到描写追求真理的古典作品中去吸取营养,也许这也可以说是古典作品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