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地震后,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未来: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民族,也许正是中国基层政治的诞生。
《纽约时报》5月22日发表该报著名专栏作家、前《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撰写的文章,谈论了地震后他的中国之行感受。
纪思道说,在四川大地震后赴中国旅行,公众和新闻媒体最初获得政府允许对灾情进行报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中国人正前往灾区救灾,富豪和农民甚至还有儿童都在向受灾者伸出援助之手。
在大地震发生后,中共宣传部立即本能地禁止新闻机构前往灾区,但中国记者却未理会这项命令,迅速赶到成都,使这项命令在第二天便被收回了。
文章称,从那时起,中国当局就开始设法再次控制媒体对灾情的报道,中宣部下令所有新闻机构去报道救灾努力如何了不起,但许多中国记者调查起腐败和学校的倒塌原因。针对这个国家是否正在不断走向更大的自由和多元化,长期以来中国观察家一直争论不休。其中的一个阵营(包括作者本人),持肯定态度。我们看到中国正慢慢踏上韩国、印度尼西亚、蒙古和其它远离专制政权的邻国的轨道。我们看到经济重建带来政策开放。
中国可能会声称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它却是真正的市场主义。崛起的财富,中产阶层,教育和国际交往,都正在慢慢侵蚀著中共的一党统治,并培育著一种新的政治。
文章指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强硬派曾猛烈谴责对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的“和平演变”。这些强硬派担心,如果市民要对服装、工作、住房还有电视节目进行选择,那么他们可能还想在国家政策选择上起些作用。
纪思道说,在这场“和平演变”中,四川大地震可能会被铭记为一个历史的里程碑。“我的预感是,共产党正在这个方向突然倾斜,再过10年或20年,它将变成一个统治这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也会勉强允许出现反对派和新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