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官场和商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老板纷纷从政,一些高官则辞官下海。重庆最大的摩托车出口商尹明善当上重庆政协副主席後,三分之一的时间经商,三分之二的时间从政。温州今年4月则有2名副市长和市政府正副秘书长辞职从商,而过去3年来,浙江也有125名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或提前退休。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中国的体制中,官商之间身份转化的现象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前者可能反映出中国富商期望通过“政途”来寻求人身和财富保 ,以及仍然摆脱不了“商”仰视“官”的心态。後者则显出中国体制正发生变化,社会多元化,使选择和出路多了。“士、农、工、商”中,作为“士”的“局内人”对当官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当官不一定是一辈子的事。
中国的民营企业之乡浙江省,过去的一年出现一股辞官潮,100多名县(处)级以上的党政干部辞官下海,选择“ 不要官帽要商帽(贸)”。据 解,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3月,全省共有125名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或提前退休,其中包括9名厅级官员。这股官员下海热,大部分发生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不久前,以经商闻名的温州,便有一名副市长和市政府秘书长,告别官场入商场。浙江省的这次辞官潮,跟去年省、市、县三级班子换届有关。
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王骏指出,每到换届, 导班子都有个进退去留。调研发现,下海官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提前退休而下海的。这些人年龄一般50岁上下,30年工龄已满,在“ 导年轻化”下,仕途上难以更上一层。对於这类经验丰富,又有人№网络的官员,有的企业喜欢聘请作为副总或者顾问,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原有优势。而这种下海官员,工资福利待遇得以保留,被称作是“系著保险带”下海。在浙江省11个市103名下海官员(省直机关除外)中,提前退休的有74名,比例为72%。
另一种是年轻官员(一般是40岁上下)辞职下海。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有能力,往往也是组织部门看好的後备干部。据一名官员预测,随著200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换届结束,明後年官员下海势头,可能暂时会有所下降,但马上又会逐渐增加。到下一次换届,即2008年前一两年,将又是一个高峰。
据 解,对於辞官下海的现象,政府方面的态度,倒是相当的坦然。一名处级官员说,这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选择,对於公务员来说,多一个出路并非坏事。另外,而正因为“今後有出路”,政府机关也能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另据一些民营企业表示,目前民营企业找人,一般循三种途径,一是到人才市场上去找;二是培养子女接班,但得一段时间;第三就是到党政干部中找,这样做最为直截了当。下海的官员,主要的出路就是民营企业。以上述125名官员为例,其中的77人进入民营企业,占到总数的62%。官员下海,自然有他们自身的关系优势,然而也有企业家抱怨,一旦不在位上,过去的关系,不一定“转得动”,人走茶凉的情况也会发生。
中国目前是每28人养一个“ 吃皇粮”的人,行政机构有待瘦身。因此,无论从观念的改变、国家机构的精简、人才的自由流动来说,这样的“进出”都应该是件好事。在中国以外,特别是政党轮替的国度里,只要有条件和能力,商场政坛自由进出不足为奇。美国前财长鲁宾辞官後任美资万国宝通集团理事会主席,而私人企业界的人才也可以把原有知识和经验带入政府。问题是,当商人转换身份进入政界,有没有机制确保他们不是为原来所属的利益群体谋利?而当中国逐渐过渡到官员“非终身制”时,又是否有机制保证官员转为商人时不会习惯性地使用原有的权力,并减低官员与转化身份之後的商人之间可能勾结的机会?“下海”的如果不是普通的公务员,而是协助制定政策类似“政务官”的人物,如何避免他们利用优势,进行变相的“内线交易”?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中国的体制中,官商之间身份转化的现象还是比较值得关注的。前者可能反映出中国富商期望通过“政途”来寻求人身和财富保 ,以及仍然摆脱不了“商”仰视“官”的心态。後者则显出中国体制正发生变化,社会多元化,使选择和出路多了。“士、农、工、商”中,作为“士”的“局内人”对当官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当官不一定是一辈子的事。
中国的民营企业之乡浙江省,过去的一年出现一股辞官潮,100多名县(处)级以上的党政干部辞官下海,选择“ 不要官帽要商帽(贸)”。据 解,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到2003年3月,全省共有125名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或提前退休,其中包括9名厅级官员。这股官员下海热,大部分发生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不久前,以经商闻名的温州,便有一名副市长和市政府秘书长,告别官场入商场。浙江省的这次辞官潮,跟去年省、市、县三级班子换届有关。
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室主任王骏指出,每到换届, 导班子都有个进退去留。调研发现,下海官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提前退休而下海的。这些人年龄一般50岁上下,30年工龄已满,在“ 导年轻化”下,仕途上难以更上一层。对於这类经验丰富,又有人№网络的官员,有的企业喜欢聘请作为副总或者顾问,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原有优势。而这种下海官员,工资福利待遇得以保留,被称作是“系著保险带”下海。在浙江省11个市103名下海官员(省直机关除外)中,提前退休的有74名,比例为72%。
另一种是年轻官员(一般是40岁上下)辞职下海。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有能力,往往也是组织部门看好的後备干部。据一名官员预测,随著2003年浙江省地方政府换届结束,明後年官员下海势头,可能暂时会有所下降,但马上又会逐渐增加。到下一次换届,即2008年前一两年,将又是一个高峰。
据 解,对於辞官下海的现象,政府方面的态度,倒是相当的坦然。一名处级官员说,这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由选择,对於公务员来说,多一个出路并非坏事。另外,而正因为“今後有出路”,政府机关也能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另据一些民营企业表示,目前民营企业找人,一般循三种途径,一是到人才市场上去找;二是培养子女接班,但得一段时间;第三就是到党政干部中找,这样做最为直截了当。下海的官员,主要的出路就是民营企业。以上述125名官员为例,其中的77人进入民营企业,占到总数的62%。官员下海,自然有他们自身的关系优势,然而也有企业家抱怨,一旦不在位上,过去的关系,不一定“转得动”,人走茶凉的情况也会发生。
中国目前是每28人养一个“ 吃皇粮”的人,行政机构有待瘦身。因此,无论从观念的改变、国家机构的精简、人才的自由流动来说,这样的“进出”都应该是件好事。在中国以外,特别是政党轮替的国度里,只要有条件和能力,商场政坛自由进出不足为奇。美国前财长鲁宾辞官後任美资万国宝通集团理事会主席,而私人企业界的人才也可以把原有知识和经验带入政府。问题是,当商人转换身份进入政界,有没有机制确保他们不是为原来所属的利益群体谋利?而当中国逐渐过渡到官员“非终身制”时,又是否有机制保证官员转为商人时不会习惯性地使用原有的权力,并减低官员与转化身份之後的商人之间可能勾结的机会?“下海”的如果不是普通的公务员,而是协助制定政策类似“政务官”的人物,如何避免他们利用优势,进行变相的“内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