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功楷1987年来日时,已是乒乓球名将。杜功楷在1972-1974年曾连获3届上海市乒乓球单打冠军,此后又长时间从事教练工作,但奥运会对他们这一代运动员来说,却显得非常遥远。1984年,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乒乓球才在汉城奥运会上成为比赛项目。像杜功楷这样早年来日的中国运动员,基本上已与奥运会绝缘,但这不意味著他们心中没有奥运情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再为奥运作贡献。
赴日以后,杜功楷从1987年至2003年,一直担任荻村伊智朗乒乓球俱乐部(ITS三鹰)总教练,培养了许多优秀选手,并被誉为乒乓球理论家。在日十七八年,杜功楷通过乒乓球运动,在原国际乒联主席荻村先生指导下,为连接中日老一代运动员的友谊和新一代的世代交往,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杜功楷现为健胜苑集团中国总责任者、少年强化部长。在日本,已经连续两届代表国家队参加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选手游泽亮,就是由杜功楷从小带教而成长起来的。2004年,游泽亮将赴雅典参加单打和双打两个项目的奥运比赛。作为一名从事体育的人,杜功楷的奥运情结在游泽亮等下一代选手身上实现了投射。
据了解,中国与日本作为两大“乒乓王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竞技交流和人员往来特别多。中国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来日者,也以乒乓球运动员为主。过去十余年里,活跃在日本的中国国手主要源自三条途径:1.自费出国,如何智丽、韦晴光、李隽等;2.公派出国,如乔红、吕林等;3.到日本留学后成长起来的新选手,如新井周。
自费出国的运动员,在日独自拼搏奋斗,打出一片属於自己的天空,非常不易。何智丽因为在中国有过拒绝让球的不愉快经历,没能圆上奥运梦,她来到日本入籍后,才有机会参加了亚特兰大(1996)和悉尼(2000)两届奥运会。韦晴光也是入籍后才有机会参加日本全国锦标赛,并多次夺得冠军。与韦晴光搭档,同获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子双打冠军的陈龙灿来日后,先在雅马哈俱乐部队打球兼教练,后历经和歌山银行队、日产自动车队,再转到MikiHouse队,后由於种种原因,选择了回国。
中国的体育及比赛制度基本国家化,运动员是一种职业,日本基本上民间化。中国运动员即使已拿了世界冠军,来到日本也必须从头开始,适应日本的体制。年龄问题、生活压力和国籍限制,使得中国人运动员在日出头不易。不少与日本俱乐部队签约的奥运冠军如乔红、吕林等,来日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回国了。
但是,一大批中国运动员先后来到日本,对推进日本的乒乓球项目和奥运事业还是贡献良多。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学习日本乒乓球选手的大将风度、比赛形象和体育精神;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运动员则为日本带来了中国的技术和干劲。本次日本参加雅典奥运会选手团中一大亮点──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就是由中国运动员一手带教、陪练而培养出来的优秀选手。福原爱从小由在日中国人运动员刘杨等人培养,完全学习中国的乒乓球技能,陈龙灿也曾带教过她一年。迄今,福原爱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中国辽宁等地训练。福原爱实力飞涨,成为奥运选手,本身就是中日合作的结晶。
曾经与福原爱搭档,打过男女混合双打的新井周,本次也代表日本队参加奥运会。新井周来自北京,父母是原中国国手,属於乒乓世家。新井周初中毕业后来日学习,在日本成长为奥运选手。作为新一代在日华人,新井周在专项领域非常努力,跨越了日中国界,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原奥运冠军、日本乒乓球队教练、4次夺得全日本冠军的韦晴光起到了培养和让贤的作用。
参加奥运会,并在奥运会上摘取桂冠,这是每一名体育运动员的人生和事业梦想。这种憧憬和渴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区隔,成为人类的共性。在过去十余年里,有不少中国运动员来到日本,无论是逆境多於坦途,还是自然多於自觉,他们在日本拼搏奋斗的同时,也为中日体育交流,为人类的奥运事业做出了贡献。杜功楷说,尽管外国人在日参与体育竞技之路越来越窄,但华人选手在专业领域里非常努力,也得到了日本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存在,除了推动奥运事业以外,还有利於把中日老一辈体育交流的深情厚谊传下去。在雅典奥运会开幕之际,日本奥运参赛团里的华人选手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已经成为在日华人关注的焦点。
赴日以后,杜功楷从1987年至2003年,一直担任荻村伊智朗乒乓球俱乐部(ITS三鹰)总教练,培养了许多优秀选手,并被誉为乒乓球理论家。在日十七八年,杜功楷通过乒乓球运动,在原国际乒联主席荻村先生指导下,为连接中日老一代运动员的友谊和新一代的世代交往,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杜功楷现为健胜苑集团中国总责任者、少年强化部长。在日本,已经连续两届代表国家队参加悉尼和雅典奥运会的乒乓球选手游泽亮,就是由杜功楷从小带教而成长起来的。2004年,游泽亮将赴雅典参加单打和双打两个项目的奥运比赛。作为一名从事体育的人,杜功楷的奥运情结在游泽亮等下一代选手身上实现了投射。
据了解,中国与日本作为两大“乒乓王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的竞技交流和人员往来特别多。中国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来日者,也以乒乓球运动员为主。过去十余年里,活跃在日本的中国国手主要源自三条途径:1.自费出国,如何智丽、韦晴光、李隽等;2.公派出国,如乔红、吕林等;3.到日本留学后成长起来的新选手,如新井周。
自费出国的运动员,在日独自拼搏奋斗,打出一片属於自己的天空,非常不易。何智丽因为在中国有过拒绝让球的不愉快经历,没能圆上奥运梦,她来到日本入籍后,才有机会参加了亚特兰大(1996)和悉尼(2000)两届奥运会。韦晴光也是入籍后才有机会参加日本全国锦标赛,并多次夺得冠军。与韦晴光搭档,同获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子双打冠军的陈龙灿来日后,先在雅马哈俱乐部队打球兼教练,后历经和歌山银行队、日产自动车队,再转到MikiHouse队,后由於种种原因,选择了回国。
中国的体育及比赛制度基本国家化,运动员是一种职业,日本基本上民间化。中国运动员即使已拿了世界冠军,来到日本也必须从头开始,适应日本的体制。年龄问题、生活压力和国籍限制,使得中国人运动员在日出头不易。不少与日本俱乐部队签约的奥运冠军如乔红、吕林等,来日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回国了。
但是,一大批中国运动员先后来到日本,对推进日本的乒乓球项目和奥运事业还是贡献良多。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学习日本乒乓球选手的大将风度、比赛形象和体育精神;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运动员则为日本带来了中国的技术和干劲。本次日本参加雅典奥运会选手团中一大亮点──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就是由中国运动员一手带教、陪练而培养出来的优秀选手。福原爱从小由在日中国人运动员刘杨等人培养,完全学习中国的乒乓球技能,陈龙灿也曾带教过她一年。迄今,福原爱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中国辽宁等地训练。福原爱实力飞涨,成为奥运选手,本身就是中日合作的结晶。
曾经与福原爱搭档,打过男女混合双打的新井周,本次也代表日本队参加奥运会。新井周来自北京,父母是原中国国手,属於乒乓世家。新井周初中毕业后来日学习,在日本成长为奥运选手。作为新一代在日华人,新井周在专项领域非常努力,跨越了日中国界,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原奥运冠军、日本乒乓球队教练、4次夺得全日本冠军的韦晴光起到了培养和让贤的作用。
参加奥运会,并在奥运会上摘取桂冠,这是每一名体育运动员的人生和事业梦想。这种憧憬和渴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区隔,成为人类的共性。在过去十余年里,有不少中国运动员来到日本,无论是逆境多於坦途,还是自然多於自觉,他们在日本拼搏奋斗的同时,也为中日体育交流,为人类的奥运事业做出了贡献。杜功楷说,尽管外国人在日参与体育竞技之路越来越窄,但华人选手在专业领域里非常努力,也得到了日本社会的认可。他们的存在,除了推动奥运事业以外,还有利於把中日老一辈体育交流的深情厚谊传下去。在雅典奥运会开幕之际,日本奥运参赛团里的华人选手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已经成为在日华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