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夥伴:在生活中,经常会听见孩子在小声地嘟哝著什么,似乎在对谁说话;有的孩子还会给这个并不存在的夥伴留出吃饭睡觉的位置,这种由孩子想像出来的夥伴就是所谓的“假想夥伴”。孩子会和这个夥伴一起玩耍、交谈,甚至一起吃饭、睡觉,但是,其他人看不到。
吃饭时间到了,一家人正准备用餐,妈妈正要坐下时,年幼的孩子突然大叫一声:“小心点,不要坐在点点身上。”而妈妈发现椅子上什么也没有……
许多父母会对此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孩子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些想像中的朋友,并感到非常不解:“难道孩子分不清真人和虚幻的人吗?”
孩子假想夥伴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大多会假想出一个或者几个小夥伴,就好像这些朋友围绕在他的身边,会跟他说话,会跟他玩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陪伴著他。孩子还会以为他可以带著自己的假想夥伴参加各种活动,这个夥伴可以是人物,也可能是动物,可以每天陪伴,也可以时不时出现。
有时候,孩子也会把一些实际的物品作为他们想像中的玩伴,比如说一只毛绒玩具、一个小枕头等。虽然这些小夥伴仅仅存在于孩子神秘的想像空间里,但孩子会相信它真的存在著,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
家长会发现,孩子对这样一个夥伴有著特殊的情感依赖。孩子会和它小声说话,谈一谈自己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好的心情、不好的心情;或者还会在桌子旁给自己的假想小夥伴设置特定的座位,喂它吃饭,给它打针吃药。有时候,甚至孩子还会要求身边的人像接纳真人一样接纳他的假想夥伴。
现代家庭人际关系淡漠,孩子的玩伴往往比较少,类似这种和假想夥伴讲话、玩耍的表现会更为明显。研究发现,现实交往的匮乏是假想夥伴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想像夥伴。
有关专家发现,有想像夥伴的儿童多数是第一胎,而且与不具有想像夥伴的儿童相比,在朋友数量和每天与朋友、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都相对较少,儿童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玩伴,因此出现了假想夥伴。有想像夥伴的孩子更渴望与家人待在一起,有的希望有弟弟妹妹。
此外,具有想像夥伴的儿童在生活中往往较多地体验到不良情绪,更容易经历挫折和失败,因此当生活中出现一些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比如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单或者无助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寻找和创造那个假想夥伴的时候了。
这些假想夥伴是孩子游戏的精神伴侣。一般来说,拥有一个假想夥伴的现象在学前儿童中很普遍。但是,随著孩子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的可能延续到10岁左右。
父母无须紧张
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而言,有想像夥伴是正常的、健康的,不是一种病态现象。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想像夥伴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同时孩子创造出一个想像中的玩伴还是一种良性的行为,它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更有好处。
分析指出,和一个想像中的夥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不断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语言和社会技巧,是一种用来减轻孩子内心孤独感受的好办法。而且,孩子在和假想夥伴的交往中,需要他一会儿扮演那个朋友,一会儿又要做回自己,通过两个角色之间不断的扮演和转换,通过扮演自己心目中的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或者乐观的自己和悲伤的自己等等,孩子最终会巩固他心灵中的不同方面,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拥有一个想像夥伴是重要的,也是富于创造性的。这个朋友会在情感和实际问题上给予孩子大量的帮助,这些帮助有时是孩子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如,孩子可能臆想出一个夥伴,可以陪伴他,消除他的孤独感,特别是当孩子搬家、与熟悉的小朋友分离时。这个假想夥伴还可以帮助他与家中的新成员和平共处,或者帮助他度过幼儿园的开始阶段。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及其假想夥伴呢?是不是接受这场虚拟的游戏?
当发现孩子有想像夥伴时,父母尽量不要排斥或者取笑这个玩伴,否则会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和丢脸。但也无须过分关注那个孩子虚构出来的小夥伴,也许这对孩子来说会有一种神秘的独享的快乐。但你必须要孩子明确这一点:你无法看见他的那个夥伴,也听不见他们说话。
容忍孩子有个假想夥伴这个事实,并不需要你把它当作一个家庭成员,毕竟它只对你的孩子存在著。如果孩子并没有这方面要求,你也不必特意提到他的假想玩伴,也不需要专门在饭桌上给它安排一个座位。
此外,如果孩子显得比较孤单是由于家里新近搬迁或附近缺乏玩伴,家长可以帮助他寻找一些真正的同龄夥伴——通过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真实世界,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将孩子对想像中玩伴的需求降低到最低程度。让孩子和真实世界的交往是重要的,但也不必粗暴干涉孩子内心对假想夥伴的需要,要知道这样的需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完全正常的。
同时,家长也要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反省自己是否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忽略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关爱、帮助和理解,让孩子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随著孩子慢慢长大,他就会放弃虚拟夥伴,选择自己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