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注定将成为2008中国核心的关键词。教育、医疗、社保,房价、物价……每一个词的背后都隐含了中国百姓对于生活质量提升和分享改革红利的渴求。
3月9日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副部长孙宝树,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常务副部长李立国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答记者问。
田成平: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中国的社保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要继续完善。现在我们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比较低,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或省级统筹,这样就妨碍了社会保障发挥全社会共济的功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比如养老保险,首先要实行省级统筹,不能再由各市、县各自进行统筹。我们已经制定了时间表,要在2008年、2009年,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样,养老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就可以在本省内实现“一卡通”。
田成平:正在调查研究户籍改革
当前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农民工在全国已经超过了两亿人,其中离开了本乡本土到城市来做工的大约有1.2亿人左右,另外还有8000万人离土不离乡,他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是还在本地的各类乡镇企业中做工。所以,农民工总量有两亿人以上。
进城务工的这批农民工有许多迫切的要求,主要包括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两方面的问题。对农民工面临的这些问题,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到保证。户籍的问题确实是农民工从城市进城务工的一道门槛。但是现在户籍问题如何改革,有关方面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将提出逐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李学举:社会救助存在不平衡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谈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时说,古今中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政府和社会对这部分困难群众进行救助,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这五年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制度进展的情况,一是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困难群众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基本编织成形;三,困难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当然,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特别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著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田成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9日在北京说,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是因为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这将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
田成平说,五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年均超过1000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而且,城市还接纳了大量农村富馀劳动力到城镇转移就业。尽管如此,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他指出,就城镇而言,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还有2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馀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这也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张小建:工资增长协商确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由劳动保障部牵头制定的《工资条例》草案主体已完成,我国将把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政策通过法律化确定下来。
对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张小建表示,工资集体协商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将借鉴外国经验,并将其写入《工资条例》。“我国将稳步落实工资集体协商政策,并将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法律化,职工工资水平的形成和增长将由企业和工会双方谈判确定。”张小建说,由于我国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工资集体协商需要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