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正确对待孩子的“小群体”
日期: 08年03月1期

  在孩子们中间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些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究竟结果如何,还要看小群体质量以及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

  为了方便家长正确处理孩子与小群体的关系,首先应对小群体有所了解。

  小群体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和交往行为的必然结果——在交往中,人与人发生著互动关系。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个人影响群体,群体影响个人。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随不同组织而存在的小群体,孩子们自动形成的小群体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在小学低年级,这种小群体不是很稳定:一次表扬,可能使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一次批评,又可能分开。许多简单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聚散的催化剂。但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小群体的凝聚力会逐渐加强,支撑小群体的精神内容会越来越深刻。到了初中,这种小群体一旦形成,其稳定程度大大超过小学。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小群体具有以下特徵:

  1、自发组合:群体内成员完全是出于个人情绪上的好感而自动结合。

  进入小学中年级以后,小群体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尽管每个孩子有其行为特点,但会要求自己遵循小群体的行为方式。在学校里,他们往往凑在一起聊天,甚至上厕所都共同行动。

  2、心理认同:群体内成员的兴趣较一致、价值观趋同。

  孩子们凑在一起,总是有趋同的心理需要。比如住家相邻;父母在同一单位上班;父母职业相同、地位相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相互保护的需要等等。这种使之联合的心理纽带是必然存在的。

  3、核心人物:有能力、具优势、讲义气、会玩乐的人往往成为受关注和推崇的人物。

  这个核心人物并非选举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他的言行对小群体有著重要影响。其中,处于少年期的群体成员意识中的模仿性和服从性表现的程度更高。

  4、直接接触:群体成员间、成员与群体的接触都是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孩子们在群体间的频繁互动中取得被认同感和满足感。

  基本上,小群体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这是根据小群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和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来加以区分的。但即使是消极型的小群体,也会有积极因素。

  不过,有的家长盲目反对孩子们的小群体,不支持孩子与小群体交往;也有的家长意欲拆散孩子们的小群体而采取种种强制性手段。这样粗暴的做法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与孩子发生矛盾,甚至出现家长越孩子们越抱团的现象。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们的小群体呢?

  首先,不抱敌视态度。

  小群体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正常现象,当然无需敌视。有的家长出于担心小群体会影响孩子的纪律、学习,而不让孩子参与小群体活动,这可以理解,但强硬的措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大多数小群体来说,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如果引导得法,就能克服负面影响。毕竟,孩子在小群体里能够精神自由,天性得到充分发挥,那种互相促进的力量是成人难以给予的。

  其次,认真分析小群体的特点。

  除了小群体的共同特徵,每个小群体也各有特点。家长应该通过察言观色以及与小群体的直接接触,分析其特点。如:这个小群体的共同心理需要是什么?谁是核心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小群体有哪些共同活动,利弊因素如何?小群体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如何?……

  再次,对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

  通过上面的分析,家长把握了小群体各方面的情况,就可以予以正确引导。总的来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兴利除弊。家长要朋友式地与孩子们沟通,肯定小群体的优点。其中,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尤其重要,既充分肯定他的能力,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小群体往哪方面发展,他的努力举足轻重。

  此外,正确引导小群体,不仅需要小群体成员的家长配合,还需要与老师的配合,尤其是对那些消极型的小群体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8/6680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