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至今已有近15年时间,地铁也早已成为不少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2007年12月29日,随著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段的“三线两段”同时亮相,上海更是成为拥有8条轨道交通线,日均客运量升至300万乘次,线网规模居全国之首的城市。
尽管如此,很多上海市民还是挑出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不少毛病——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度,已经成为轨道交通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必须面对的问题。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试运营的第一天,和许多盼望地铁已久的乘客一样打算乘地铁出行的杨女士,却不幸在市光路站上车时被绊倒。原因是,她没有留意到,车厢与站台之间有10厘米的落差。
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由于6、8号线站台高低差及缝隙过大等原因,在试运营的十几天内就导致乘客受伤事件10馀起。
上海地铁运行管理部门对此的解释是,轨道交通6号线和8号线设计时,考虑列车以最高设计时速通过车站时左右晃动的最大偏差值,在列车与站台边预留了不少于10厘米的间隙;如遇曲线型车站,间隙还会增大。同时,设计时还考虑了列车满载时的下降量和轮轨磨损引起的下降量(最大7厘米),预留了5-10厘米的列车与站台的高差。但目前,由于列车试运营,轮轨磨损还未发生,车厢并没有看到明显下降。
“10厘米落差”与“间隙”甚至引起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关注。在今年1月底举行的上海市“两会”期间,俞正声直言自己参加“三线两段”开通仪式时,就发现了站台间隔的问题,“当时就不该剪彩,弄好了再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