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同一原因,虽然中国新闻传播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改革阶段,但是却不像其它行业改革那样宣传先行,而是“悄悄地进村”,没有大张旗鼓地宣言,甚至没有明确提出“改革”这两个字,而是落实在现实行动中。
随着改制与走向市场的进程深入发展,一些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形成的种种陈规陋矩被逐渐突破,很多已经过时的观念与不符合形势需要的禁区也相继被??到了一边。媒介业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在本质上,与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报刊出版非党政部门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最重要的关键举措,就是政企分开,也就是企业的非官方化或非政府化。具体到新闻出版业,目前的改革方向,非常明显地是在重走经济改革的老路。
在政策层面,近来政府出台的文件与规定,都在加大力度,推动把报刊与出版社由党政部门划转到更专业化的报业集团或报社。此举的实质意义在于新闻出版业的政企分开,把新闻出版业从原先的官办,转变成非官办。据今年1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公布的《全国党政部门报刊划转名单》,全国有325种报纸、期刊划转。
新闻出版机构自建国后就是党政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各级党报为例,分别就是中直机关、省直机关、市直机关。作为党政部门的报刊出版,由于生产的商品是通过市场发行的,所以,在经营上就是典型的官商。垄断经营、强迫订阅以及质量低劣,便是题内应有之意。报刊机关化的另一直接恶果就是人浮于事,官多于兵,谋人胜于谋事,风气败坏。
如今把报刊出版社从所谓的体制内的党政部门剥离出去,也是从根本上改善提高报刊出版的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治本之举。
与新闻出版单位的非党政部门化相配套的政策,是让新闻出版单位的身份性质从事业法人转向企业法人。
新办媒介往往作为企业来自我定位,在管理运作上向公司看齐。事业法人的好处是不用担心市场前途,因此事业法人只生不死。而改为企业法人之后,经济效益指针就成为决定一个单位是否有权利生存的关键因素。
这次中央出台的政策,等于是改变了几十年不曾改变的新闻出版单位有长生不死妙药的格局,不少新闻出版单位对此缺少足够的准备。
公务员不得在新闻单位兼职
与报刊出版的非党政部门化相辅相成,中央有关部门前不久下文,规定公务员不得在新闻单位兼任职务。
事实上,由于过去新闻出版系统一直隶属于党委宣传部门,因此,由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兼任报社领导的现象,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
近些年,新办单位虽然理论上也有编制,也就是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正式在编制的国家干部,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新办报刊都采取全员聘任制,也就是客观上取消了采编人员的官方身份与资格,只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聘用。
党报进入报刊亭
中央三大党报也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在主管部门的指示下,走上了首都的报刊亭,进入了零售市场。此举意味深长,有关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媒介业全面走向市场的一个信号。
虽然中国的报业结构是以党报为核心与主干的,不言而喻,党报应当就是主流报纸的同义词,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在观念与采编运作上党报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除极个别偶然例外情况,在全国普遍出现了党报发行难,每年的发行要靠行政摊派,基本没有自费订阅,当然也就更无法在零售市场立足。
党报首先应当是报纸,在市场中必须能提供现实社会中报纸读者大众所需要的服务。党报要想真正发挥党报的作用,首先要解决让读者真正想阅读这一问题。
走上报刊亭,就必然会对报纸的质量与生命力形成一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