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痛只医脚 可能有问题
“年纪大了,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了,不动时还没事,可是只要路稍多走一会儿,腿就会又胀又痛,尤其是小腿部。痛得最厉害的是冬天,有时实在无奈只能停下脚步或坐下休息片刻后才能再走路”。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但腿痛、脚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其中,不少人以为这不过是上了年纪、肌肉萎缩引起的自然老化现象,再不就是受了风寒引起的症状,贴张膏药或抹点止痛乳剂就会好,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应该警惕的是:脚痛的原因有时并不在脚上。有上述症状者中的一部分人,其实可能是患上了下肢血管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下肢血管病是好发于老年人的一类循环障碍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有人给它取了个别名叫“足梗塞”) 。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 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本病多为双下肢同时发病,但以单侧表现明显者居多。主要病理机制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下肢血液灌注减少、使肌肉组织陷入氧分及营养不足状态,以致出现活动后疼痛等症状。临床根据症状轻重将病程分成Ⅰ~Ⅳ期。各期具体表现如下:
Ⅰ期:仅有下肢发冷或发麻的非特异性表现,故又称无症状期。
Ⅱ期:出现行走中腿脚疼痛、停下休息后痛感便可缓解的所谓“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此病最典型的自觉症状,随著病变进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
Ⅲ期:不走路不活动时,脚也会痛。
Ⅳ期:下肢感觉迟钝,足趾冰凉、发紫,甚至发生溃疡、坏疽,严重者不得不截肢。
“足梗塞”虽然远不及脑梗塞、心肌梗塞的名声显赫,但它们的病理机制是共同的,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事实上,众多临床资料表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心肌梗塞、脑梗塞、肾动脉硬化等高危疾病的风险较普通人高得多,且死亡率倍增。日本国立循环器病中心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确诊者中,约40%的患者都有冠状动脉疾患,80%患者的颈动脉内壁有脂肪沉积及血栓附著等导致血管狭窄的病理迹象。
防和治都要标.本兼顾
虽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自觉症状局限在下肢,有时还只表现在单侧,但是,动脉硬化是可以发生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病变。并且,事实上当下肢出现起因于动脉硬化的病症时,全身性动脉硬化已经进展到了相当程度。无论从治疗还是预防的角度,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善下肢的循环障碍,而忽视了对此病的根本危险因素即动脉硬化的控制,显然只能收到治标不治本的一时性改善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了病,特别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患者,除了早就医早治疗外,还必须有意识检点日常生活方式。避免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习惯病的发生及恶化、适当锻炼(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尤其要加强步行训练)、尽早戒烟等生活习惯的改善,均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再发及改善症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