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对教育十分重视,经常能在车站、公共场所等处看到由民间人士主办的各类私塾(补习学校)的宣传广告。据说,有36%以上的小学生、58%的中学生和34%的高中生在各类私塾学习。
日本是个典型的学历社会,毕业于什么学校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为了能出人头地,就必须要进入名牌大学;而为了进名牌大学,首先得进名牌高中甚至名牌初中。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不惜重金,不顾孩子的主观条件和爱好,拼命动员孩子进私塾拼搏。
另一方面,私塾的兴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但教学质量差别很大。尤其是日本现在降低正规学校授课标准的“轻松教育”,更为大量课外辅导培训机构提供了大量机会。因不满当前学校教育状况而选择私塾的学生不在少数。
此外,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日本的青少年犯罪和男女学生涉足色情业的事件也频繁发生。为防止子女失足,家长们也选择让他(她)们放学后或休假日去私塾继续学习。
日本现代私塾的发展始于经济高速发展的60年代:随著战后的重建,教育被作为重建日本的基础,这与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相结合,刺激了对额外教育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私塾应运而生,并随经济的发展得以迅猛扩展。现在,日本私塾既有每年盈利达数十亿日元的法人或股份有限公司式的超级私塾,也有只收十几名学生的“个人私塾”。
虽然名称各异,但私塾与正规学校包括各类私立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具备学历上的意义,只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机构。但由于私塾的广泛存在,现已成为与正式教育制度相平行、并具有依赖关系的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私塾是民间性的私营办学机构,教学质量也就有高有低,但就办塾宗旨和主要的社会效果而言,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升学塾——这类私塾从办塾方针到宣传口号都围绕著“升学”展开,即通过严格繁重的实战训练,帮助学生考入一流的初、高中和大学。所以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就成为衡量这些私塾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升学塾多半生源充足,数千甚至数万也不足为奇。
2、补习私塾——多以学习成绩欠佳或不善自学而家庭又无力辅导的中小学生为对象。这类私塾生源较少,一般在数十人、数百人不等。
3、综合私塾——兼备上述两种私塾的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要求来分班授课。这类私塾规模则有大有小。
4、援助私塾——这类私塾较注重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致力于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和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唯一的办塾目标。
当然,日本私塾的费用昂贵也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因为日本私塾采取的精英式教育方式很符合华人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很受华人家长欢迎。
“偏差值”定终身
日本的高中升学考试制度中,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偏差值”了。可以说“偏差值”渗透于日本社会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学习能力测定和考试制度上。它不仅直接与考试制度相关,还对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著影响。可以说,“偏差值”已经成为日本中等教育文化的一个象徵。
所谓“偏差值”,就是指相对平均值的偏差数值。它与传统的以百分为满分的评价方法不同,通常以50为平均值,75为最高值,25为最低值。计算方法是将统一考试中个人的成绩减去平均分,再除以1/10与标准偏差的积,最后加上5000。“偏差值”反映的不是试题的难度和个人的分数,而是每个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准顺位。如果考试是全国性的,那所得“偏差值”就说明该考生在全国应考者中所处的位置。
由于“偏差值”在日本被看做学习能力水平的正确反映,日本的高中甚至大学也就把录取新生的标准换算成某种偏差值等级,而考生则根据自己的“偏差值”报考相同水准的学校。这样似乎就可以免去升学考试中的“高攀”或“屈就”现象,这正是“偏差值”能被人信服的根源。
日本正式在考试中采用“偏差值”制度是在1964年。然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东京都的一些私立高中开始普遍以“偏差值”的方法选拔录取考生。后来,“偏差值”事实上已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的中心。而初中生个人的“偏差值”水准往往成为决定他们今后去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