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野县)房丽燕
那天,在中国物产店遇到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他说他是来这儿拿报纸,见他手里拿著一份《中文导报》,便不无炫耀地说:“上一期有我的一篇文章,不知你看了没有?题目是‘中日空姐的笑脸’(《中文导报》第664期)。”他马上说:“看了,那篇文章我看了。印象挺深,很有同感。”我心中一阵得意,为自己的文章能产生共鸣。没想到他接著说,因为他现在的处境就像我文章中所述的那位日本空姐,不同的是,他的工作环境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周围都是日本人。周围的日本人风风火火地穿行于他左右,无视著他的存在(我在那篇文章中曾这样描述在国航工作的日本空姐,受到她中国同行的排挤)。原来如此!刚才的得意取而代之为一丝尴尬,理所当然,这不是我期待的反应,但我却无法否认他感受的真实性。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因与社会的接触面及接触点的不同,对社会的认识便会不同。一个中国人在日本,如果遇到的好人比较多,日本及日本人便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比如我自己的个人感受。而像上述我那位朋友那样周围有一些心存恶意、对中国及中国人有偏见的日本人存在的话,那么日本及日本人在他的眼中映出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孰是孰非,实在不能简单定论。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了象的身体,象就是一堵墙;摸到了象的腿,象就是一根柱子;象还会是簸箕、绳子……可以说,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但却不能说是全面的。一个受尽冷眼、饱尝欺侮的人,仍能宽以待人,仍能积极客观地看待世界是不容易的;同样诸事顺利,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儿要看到社会的弊端也不容易。可见,要想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社会的全貌,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视点及胸怀。
虽然以点概面的思维方式不可取,但它却成了普通人的思维定式,也由此使偏见频生。可是,我们实在不能因为习惯成自然的思维方式而堂而皇之地滋生产生偏见的土壤。我们应该在努力地做一个正直而不损害社会及他人的人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社会,摆脱盲人摸象的物质观。
我想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求其拥有较高的境界恐怕很难,因为这受到每个人生活背景及文化修养的局限,也许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盲人摸象的思维方式。只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触摸这个社会的同时,又时刻作为被触摸的对象存在著。一个人做不到高瞻远瞩、客观公正地看世界,却可以做到诚实、善良这样做人的基本。前述我朋友的太太是日本人,据说他的日本丈母娘总是人前人后地说中国人好。这说明他本人做人做得好,而让他丈母娘通过他看到了中国人优秀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每个人虽然只是社会的一点,但这个点若是一个发光点,他(她)就会照耀著周围,温暖著周围,使与他(她)接触、或者说触摸到他(她)的人对他(她)及他(她)所代表的背景社会产生好感。这样即使认识有偏颇的人,也会因此改变看法,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偏见、消除歧视,并且在认识转变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领悟到公正客观看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