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中日部长级官员12月初在北京举行了“中日高层经济对话”首次会议,就继续扩大强化经济合作、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会议发表了新闻公报。但日本指称,中国媒体以及商务部公布的公报内容,没有包括日方希望中国为提升人民币汇率作出努力,以及敦促中国加入能源宪章条约的相关内容。日本各媒体立即披露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中方更正。而中方拒绝进行更正,双方就此进行了争吵。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无奈对此进行了“消火作业”。
本次中日高层经济对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日方有6名大臣出席,中方则由副总理级官员和7名官员出席,就经济问题广泛交换意见,这也是两国政府间首度高层经济对话。
日本媒体报道指出,日中双方经由负责官员同意完成新闻公报的内容。日方于12月1日晚上在北京发表了日文版全文,中方则于12月3日经由官方新华社报道中文版,次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等网站。日方发现中文版内容与新闻公报有误,考虑采取抗议措施,更把日文版的新闻公报翻译成中文后刊登在网页上。《朝日新闻》12月9日称,中国这种擅自改变新闻公报的做法极不寻常,引起日本不满,经由外交管道进行抗议并要求更正。报道指出,面对首相福田康夫将访问中国,中国对此事的回应方式,可能成为日中之间的新火种。
中国商务部在12月11日上午召开记者会,亚洲局局长吕克俭在记者会上指出:此次文件并不是共同宣言和共同新闻公报,只是各自介绍会议内容,并不是中国方面随便改动内容。文件的性质在发表前已经明确了。
但日本政府不满这一说法,继续要求中国更正。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同一天反驳称:“正因为是正式文件,(双方就文字)进行了最后的确定。”他表示难以理解中国的回应,将继续要求中国更正。中日官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外务省官员透露,日方当初曾考虑将高层经济对话后两国政府制定的文件定为较新闻公报更高层次的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但由于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陷入僵局,最终确定为新闻公报形式。
据悉,中国公布的《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新闻公报》只有一处谈到汇率问题,即第六条的第(二)部分,其中提出,“中方认为,日本走出流动性过剩问题引发的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日方对中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方针表示欢迎。”
日本有媒体认为:中国外交部在这次中日争吵中受到“夹板气”。因为没参加对话的中国人民银行比外交部和商务部更有发言权,改动有关税率问题,可能代表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意志。日本外务省似乎也受了“夹板气”,外务省官员针对新闻公报中不含日中两国部长署名指出:“虽然该事无疑违背信用,但还不至于事无巨细地要求更正”,也有官员表示:“日本并非提出外交抗议,只是要求中方更正。”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言辞煞费心思。
12月11日,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在记者会上说:因为决定了共同发表东西,我们希望按照原样发表,但是“不应该扩大争吵”。在谈到问题的性质时,高村指出:没有必要以这一件事为理由,说损坏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但如果按原样发表,会更加提高相互信赖的关系。高村正彦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上回答民主党议员高村勋提问时指出:我们对中国说了,因为是双方都同意的,如果按原样发表,对日中关系上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