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春雁
近日,在在日华人团体日中汽车技术交流协会主办的“2007第二届日中汽车技术交流研究会”上,株式会社现代文化研究所中国产业研究部门负责人主任研究员吴保宁作了题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和发展现状及展望》的演讲。演讲受到了与会的日本汽车领域权威人士之一渡部阳、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原一郎等日本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纷纷称赞他讲得深、讲得透,对汽车领域涉猎广,情报量大,知识面广。其实作为日本历史最长、最有实力的汽车软科学研究所——株式会社现代文化研究所来说,其中国产业研究部门负责人吴保宁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和市场走向的研究,不仅在日本是权威,在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他也同时兼任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和中国搜狐网站的汽车评论专家。
说起与汽车结缘还要先从吴保宁先生与丰田汽车公司的结缘说起。吴先生在国内时就学于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师从著名的姚梅镇教授。90年代初,年仅26岁的吴保宁还在攻读博士课程时,就参与了国内大学统编教材国际经济法的编写,担纲其中的国际税法部分计5万字,在学术界颇受注目,也受到了与武汉大学有交流合作关系的日本中京大学的瞩目,1991年受中京大学的邀请来到中京大学作共同研究。这期间他住在居住著大量丰田公司员工的丰田市,他参加了市内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外语教室活动,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义务教中文。来这里学习中文的有很多丰田公司派驻北京、台湾等地的员工和家属,时间久了,大家对吴保宁踏实敬业、热心助人的品质都很敬佩。丰田市报纸、电视台等也都对他的事有过报道。1997年,丰田公司为开拓中国市场,专门成立了丰田中国部,开始向社会招聘贤者。丰田市国际交流协会的人找到吴保宁询问他的意向,并向丰田公司推荐了他,这样吴保宁顺利地进入了丰田中国部。在丰田中国部,吴保宁负责涉外工作,参与接待中国高官来丰田访问事宜,这期间中国总理李鹏、政协主席李瑞环及各大部委的高官都来过丰田访问,吴保宁在其中的细致工作,受到了丰田的好评,也为他积累了在中国深厚的人脉关系。其后丰田在中国四川成都建厂,进行生产“柯斯达”中型客车的工程,吴保宁参与其中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其丰厚的人脉资源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厂正式开工生产。这一工程非常成功,不仅双方获益丰厚,是丰田公司成功的海外投资,也是中国西部开发中的典范工程,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2001年吴保宁转职来到丰田公司位于东京的子公司——株式会社现代文化研究所,这是日本历史最长、最有实力的汽车软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关于汽车业的法律、政策、市场等,是世界有名的汽车领域非技术研究的研究机构。吴保宁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回归本行,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学术成果也进入丰收阶段,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企业作战略谘询,他的观点和看法受到了企业界、经产省等重视,论文多次被引用,《东洋经济》、NHK、《经济界》等各大媒体也都对他进行了多次采访。1年后,吴保宁就被破格提升为主任研究员。
2001年到2005年,针对社会上刮起的中国威胁论,吴保宁组织企业人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到中国考察,走访12个城市,50多个整车和零部件厂家,用大量的事实写出考察报告在内部发表,引起极大的反响,后来各个厂家、研究部门等都来索要考察报告,他们就集结每年的考察报告出版了《国际竞争时代的中国汽车产业》一书,出版后非常畅销,也以事实说明了吴保宁一贯的观点,那就是中日汽车产业是共存共荣、互补互利的,双方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双赢,中国威胁论只是虚幻。以后,在日本自动车协会、在日本自动车零部件协会、在经产省、外务省、各主要大学等处的演讲中,吴保宁都反覆强调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和认可。
另外,由于中国政府在合资建厂、汽车销售上有许多政策、规定,这些不是法律法规,有的规定很模糊,对外企来说不好把握、操作,而对于丰田等这样的大公司,公司要求一定要遵守中国政策,因而对中国政策的沟通解释工作量非常大,在这方面吴保宁充分发挥其人际关系,广收信息,合理解释,对各个部门、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起到了良好的参考作用。2006年,鉴于吴保宁的领导才能,吴保宁被提升为现代文化研究所中国产业研究部门负责人。
谈起中国汽车,吴保宁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认为中国汽车业最大的优势就是随著个人购车的猛增,市场潜力巨大,每年以前所未有的100万辆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弱点就是民族品牌脆弱,现在中国生产的汽车,绝大多数是合资品牌,中国三大汽车厂家一汽、上汽、东风,只有一汽有自己的品牌“红旗”,还卖得不好。而这一点也正是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发展汽车产业时,面对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欧美品牌,丰田等一批企业从低档、低质车起步,渐渐引进、吸收、消化,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使日本车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一席。这不仅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也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考虑的。振兴民族工业是中国汽车业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