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辉)12月5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层表态,需要做更多工作来防范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所蕴藏的通胀和过热风险,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著,中国10年不变的货币政策将由“稳健”走向“从紧”。
过去几个月中,体现这一新共识的政策转变业已发生,由胡锦涛主持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5日闭幕时则明确宣布了中央这个新的政策立场。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过去,特别在1998年至2002年克服通缩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截至10月末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4.4%,这成为中国领导层主要担忧的问题。中国高层对通胀的担忧显然超过了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
面对这一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由“一个防止”增加为“两个防止”:由今年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指出,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政府立场少见的重大转变。
货币政策“从紧”通常指适当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抑制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偏快增长。中国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和导向。上一次货币政策“从紧”,应该追溯到1997年十五大前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这一提法伴随中国经济走过了长达10年的时间。
明年将采取何种方式来收紧政策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更直接地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控制将是措施之一。
(详细报道见“财经篇”第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