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石)从11月29日到12月3日,第二届中日现代诗研讨会在东京举行,来自中国的8名著名诗人及评论家及日本的11名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这次中日现代诗研讨会是由中国中坤帕米尔文学工作室、日本思潮社联合举办的。日本诗人、评论家掅取魾大冈乔、谷川俊太郎、高桥睦郎、北川透、平田俊子、佐佐木干郎、野村喜和夫、井崱鮲子、水无田气流等和中国当代诗歌界享有盛誉的诗人及诗评家杨炼、欧阳江河、陈东东、于坚、翟永明、西川、骆英、唐晓渡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现代诗中能产生什么”这一综合主题展开,并在四个小主题“传统与现代主义”、“亚洲与欧洲”、“自我与他人”、“社会与读者”引领下进一步深入。
到场的中日诗人都处在一个诗歌存在与发展的艰难的背景下,中国诗人所面对的是:继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近三十年的文化空白和随之而来的令人措手不及的多样文化的冲击和接受。而日本诗人所面对的是:被情报语言覆盖的社会对诗歌的存在方式提出的质问。
现在旅居英国伦敦的诗人杨炼在谈到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时对《中文导报》记者说:诗现代社会还是有著它存在的意义的,因为它是语言更新与发展的源泉。作为诗人我自己没有任何的自卑感,也不认为有可以取代诗歌的东西。如果说语言是棵大树的话,那么只有诗歌是在根源上和语言交涉,而其他的使用语言达不到这一点。
记者问道:从您个人来说是怎么样把创作和生存结合在一起的呢?
杨炼说:我住在伦敦,和中国的当代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和西欧的当代文学关系非常密切。我每个月都要在不同的国家参加一次或者几次这样的文学活动,无论是世界还是欧洲,对了解中国的诗歌和诗人的思想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我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是不错的。比如说我刚刚和德国最大的出版社签订了我的两本书的合同,他们付的钱也相当不错。这些事情都和别人事先预定的想像,也就是诗人一定是很贫穷,必定是愤世嫉俗,必定要穷饿而死这种想像是不一样的。关键还是诗人自己是否能把这条路走到极致,当你把这条路很清楚地往下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存的可能性也在随著你的思考展开。
去年的第一届中日现代诗研讨会在是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的,总主题标明为“诗歌现代性和差异”,并在此下进行具体的小主题讨论。而相关的小主题也比较学术化,比如:诗歌的现代性与开放性,中日诗歌是否具有共同的“东方性”,全球化背景下个体言说的可能性等。而对于刚刚过去的“赵丽华事件”,诗人们普遍认为并不具有讨论价值,诗歌也不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