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禧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中文导报》专辟了一个“ 笔会”版面,广邀华人专栏作家,细说天地南北,纵论古今人事,每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特色内涵、有启发意义的原创阅读品,藉以提升报纸的文字格调和文化品味。四年来,《中文导报》是否因为有了“笔会”栏目而显得更加“文化”了,权且不论,但这一倡议及其实施,至少对于专栏的写作者而言,是有意义的。编辑部同仁张石、杜海玲,还有我,跃跃欲试之下,轮番上阵,也凑成了一个风格不尽相同的“三家村”。每三周写一次散文随笔,使我们在采访报道和新闻写作之余,开垦了一块自己的园地。
记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媒体人与文化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在大量的新闻写作之余,我把自由选题、率兴发挥的日常写作视为拉近两者距离,消除彼此差距的主观努力。如果说,报章体的新闻报导是为大众、为社会的公共写作,那么我很高兴在过去几年里,也留下了一部分为自己的私人写作。古往今来,作为呈现自我,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私人写作大都属于文人积习、本性难移,不仅在趣味上多自娱自乐意味,还带有精神自慰的色彩。在日本的异文化社会里,能够获得这样的私人写作机会,不惟幸运而已。
今天,回头仔细校阅几年来陆续写成的散文随笔,我按照自然的文脉和题意,把这些文字粗略归并为四辑?“ 世事乱弹”、“ 艺文散策”“ 知日漫录”“ 朝花偶拾”。我的编后感觉是,同类聚合,选修未密。不过,“艺文散策”占据近半篇幅,可以约略指示出我为文的兴趣所在和思想出处。
我一直在考虑,个人化的经验和感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是有意义的。围绕着这种疑虑,透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为什么而写作?在当今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多如牛毛的自由言说,可以轻易淹没任何一种自以为是的见解。文字泛滥的世界,催生出多一篇不见其多、少一篇不显其少的冷漠的阅读状态。这对写作者是致命的打击,构成着被鲁迅称之为“寂寞”的感觉。然而,尽管寂寞长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写作者依然不遗余力地为文山字海添砖加瓦,内在的动力当然不是企图探究真理、记录历史,而惟求表达内心、呈现自我。
寂寞的文字播撒出去,或如石落大海,影音俱沉;或极偶然地接通世界另一头,传来几许回声,让人涌起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自信。我的理解是,私人写作在今天之所以仍然被需要,是因为人们希望从中看到真情,读到灼见;希望通过阅读和理解来印证自我经验在这个越来越繁杂而虚假的社会里可能拥有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为此,在过往三四年的写作中,一些不成文的隐性原则,诸如不糊弄读者,不欺骗自己,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尽量不生产文字垃圾等等,在于我是时时有所觉悟的。
写作是辛勤的劳作,又是愉快的旅程。真正的写作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为完成任务的一路迅跑,不是冲过终点之后的一劳永逸,而是细水长流的发现和感受,是永无止境的试练和锻造。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一名运动员一生必须经历无数次训练和比赛,真正能够打破纪录的只有一两次。然而,正是这一两次的可贵成绩,却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指针性刻度。写作也是如此。我期待在这本菲薄的集子里,有幸能出现几篇对于我具有刻度意义的文章,不仅为自己奠定新写作的起点,也有助于提升私人写作的水平线。
本集所收文章,从2000年写到2003年,大都是我大学毕业十年前后的习作。我选用“朝花偶拾”中的一篇文章《毕业十年》题作书名,兼有自我检视和回顾的意味,同道自可会意。在《毕业十年》一文中我曾写过:“ 今天,我还有机会阴错阳差地握着笔,在远离回忆之源的异国他乡铺陈这些感想,有点奢侈。不过我的真实想法是,如果能够再活一次,我依然会重走这条路,不管十年来遭遇过多少苦和痛。”
是以为序。写作人生?苦即为甜,痛也是乐。 (本文为《毕业十年.自序》摘录)
记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媒体人与文化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在大量的新闻写作之余,我把自由选题、率兴发挥的日常写作视为拉近两者距离,消除彼此差距的主观努力。如果说,报章体的新闻报导是为大众、为社会的公共写作,那么我很高兴在过去几年里,也留下了一部分为自己的私人写作。古往今来,作为呈现自我,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私人写作大都属于文人积习、本性难移,不仅在趣味上多自娱自乐意味,还带有精神自慰的色彩。在日本的异文化社会里,能够获得这样的私人写作机会,不惟幸运而已。
今天,回头仔细校阅几年来陆续写成的散文随笔,我按照自然的文脉和题意,把这些文字粗略归并为四辑?“ 世事乱弹”、“ 艺文散策”“ 知日漫录”“ 朝花偶拾”。我的编后感觉是,同类聚合,选修未密。不过,“艺文散策”占据近半篇幅,可以约略指示出我为文的兴趣所在和思想出处。
我一直在考虑,个人化的经验和感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是有意义的。围绕着这种疑虑,透露出来的本质问题是为什么而写作?在当今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多如牛毛的自由言说,可以轻易淹没任何一种自以为是的见解。文字泛滥的世界,催生出多一篇不见其多、少一篇不显其少的冷漠的阅读状态。这对写作者是致命的打击,构成着被鲁迅称之为“寂寞”的感觉。然而,尽管寂寞长在,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写作者依然不遗余力地为文山字海添砖加瓦,内在的动力当然不是企图探究真理、记录历史,而惟求表达内心、呈现自我。
寂寞的文字播撒出去,或如石落大海,影音俱沉;或极偶然地接通世界另一头,传来几许回声,让人涌起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自信。我的理解是,私人写作在今天之所以仍然被需要,是因为人们希望从中看到真情,读到灼见;希望通过阅读和理解来印证自我经验在这个越来越繁杂而虚假的社会里可能拥有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为此,在过往三四年的写作中,一些不成文的隐性原则,诸如不糊弄读者,不欺骗自己,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尽量不生产文字垃圾等等,在于我是时时有所觉悟的。
写作是辛勤的劳作,又是愉快的旅程。真正的写作在本质意义上不是为完成任务的一路迅跑,不是冲过终点之后的一劳永逸,而是细水长流的发现和感受,是永无止境的试练和锻造。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一名运动员一生必须经历无数次训练和比赛,真正能够打破纪录的只有一两次。然而,正是这一两次的可贵成绩,却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指针性刻度。写作也是如此。我期待在这本菲薄的集子里,有幸能出现几篇对于我具有刻度意义的文章,不仅为自己奠定新写作的起点,也有助于提升私人写作的水平线。
本集所收文章,从2000年写到2003年,大都是我大学毕业十年前后的习作。我选用“朝花偶拾”中的一篇文章《毕业十年》题作书名,兼有自我检视和回顾的意味,同道自可会意。在《毕业十年》一文中我曾写过:“ 今天,我还有机会阴错阳差地握着笔,在远离回忆之源的异国他乡铺陈这些感想,有点奢侈。不过我的真实想法是,如果能够再活一次,我依然会重走这条路,不管十年来遭遇过多少苦和痛。”
是以为序。写作人生?苦即为甜,痛也是乐。 (本文为《毕业十年.自序》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