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薄熙来铭记家训“重实干”
日期: 2007/10/26 17:29
薄熙来铭记家训“重实干”
大公报

要说共和国颇具“明星脸”的部长,薄熙来可算一个。俊朗的外形、儒雅的风度、灵活的头脑、鲜明的言语,乃至他的红色家庭背景,都让外界津津乐道。但人们在兴致盎然地议论有关他的各种话题时,往往忽略了他本人立足中国政坛的一个基本事实:一步一脚印地向上走。

官场中许多人遵循这样的规则以求仕途顺畅:“说别人说过的话,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过,薄熙来的为官之道就“公然”违背上述“萧规”,以至,有关他的争议也源源不断。

被薄熙来视为师长的原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对薄熙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薄熙来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追求完美,“他是所有静止社会的敌人。”不过,让老师欣慰的是,薄熙来的形象也逐渐从干练演变成老成持重。

老父鞭策重在实干

今年初,年届百岁的薄一波在北京病逝。薄熙来在父亲的灵堂里,掩面而泣。上世纪60年代,在极“左”思潮的环境下,薄一波提出“政治挂帅要落脚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获得邓小平高度肯定。1966年的全国工交会议上,薄一波的观点遭到围攻、责难,邓小平又站到了他的一方。


延续了薄老政治生命的薄熙来,无疑也继承了父亲的远见和坚毅。1984年,薄熙来主动要求到地方锻炼,他选择了到辽宁省金县工作,担任县委副书记,不久又升任书记。金县就是现在的大连市金州区。

很多人的观念中,高干子女到地方任职是沾了老子的光。当时,金县相对落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薄熙来的革新面临重重障碍。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意见刚一提出,就受到重挫。据说,薄熙来甚至遭遇地方势力的公开奚落。

当年,薄熙来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父亲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切!”父亲“重实干”的鞭策成为薄熙来的从政秘籍。

后来,薄熙来离开金州时,交出了他地方工作的第一张成绩单:金州的乡镇企业、计划生育、教育、体育、科普等十多个项目获评先进。

扮靓大连晋身“三宝”

海滨城市大连有“北方香港”的美誉,说到扮靓这座魅力城市,薄熙来功不可没。他主政大连期间,和足球、服装并列,成为“大连三宝”。

据说,薄熙来刚到大连的时候,一些机关内人浮于事,每天中午扑克牌声、麻将声不绝于耳。“谁打谁下台”,薄熙来下了道命令,没多久,麻将桌撤了,扑克牌声再也听不到了。

在大连还流传著“半夜‘机’叫”的故事。在重要官员基本都配备了手机后,薄熙来发了条不成文的规定:晚上11点前不许关手机。因为他白天忙于开会和调研,找人谈工作基本上都在下班以后,如果找不到人,这位市长十之八九要著急。

有一次,有个局长晚上没有接电话,结果第二天就被薄熙来“请”进市长办公室。这个局长老实回答说昨天没接电话是因为已经睡觉了。薄熙来马上说:“看来你的工作压力不大,那就多给你一些任务吧!”

推销辽宁走向振兴

2001年1月,薄熙来担任辽宁省副省长、代省长。一边在有条理地梳理辽宁内部的各种关系,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薄熙来又打出了他惯用的一套拳:摆开舞台,招商引资。

薄熙来带著上千辽宁商人,包了火车和飞机南下招商,带去的人中间,包括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喜剧明星赵本山。薄熙来有他自己的想法:“要在辽宁投资,遇到麻烦找我;如果想开心一下,就去看本山的小品。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辽宁,推销辽宁。辽宁,是一个活跃的地方。”

在“辽宁─广东商品展销经济合作洽谈会”的开幕仪式上,辽宁的一位代表打出这样一个牌子──“要发财找熙来”。

从金县副书记,一步步历练至辽宁省长,薄熙来在辽宁工作了20年。2003年,东北振兴成为国家战略。

今年“两会”上,身为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以辽宁团代表身份深情回忆,辽宁那几年是做改革和脱困的文章,脱困是重点,要为广大的困难职工雪里送炭;而脱困又是伴随著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辽宁甩掉包袱、实现发展、走向振兴。

薄熙来主政辽宁期间,辽宁的GDP由4600多亿元增长到6000多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8%;全省各市、县大搞绿化,3年间植树20多亿株;高校也通过搬迁改造新增了30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

掌商务部内外兼顾

冯玉忠曾经说过:“以薄熙来的个性和行事作风,他可能不适合在地方工作,最适合的岗位之一就是外经贸部。因为薄熙来擅长与媒体沟通,很容易成为一个符号性人物。”

冯玉忠的预言在若干年后得到应验。2004年2月,薄熙来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不过,经过改组后的商务部,已经是综合统筹内外贸的国务院部门。而人们往往把眼睛放到其“外”,而忘却了其“内”。

不过,商务部官员说,薄熙来对于内贸工作极为重视,他执掌商务部以来推行的13项重点工程中,有9项都与内贸有关,比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万商西进”工程、“品牌万里行”等等,这被媒体冠之为“中国商务重墨十三笔”。

薄熙来曾多次表示,商务部党组部署“13项重点工程”,就是为了把内需和外需的文章做好、做足,充分发挥出口和消费者两个最终需求的重要作用。薄熙来还把原来的分属内外贸的商务部官员大对调。这是他“大流通”新思路的一招棋。

言词幽默善于沟通

原辽宁大学校长、被薄熙来视为师长的冯玉忠认为薄熙来最适合的岗位包括外经贸部。

2004年2月,薄熙来果然从辽宁走进北京,掌管了国家商务部。

具备一流口才的薄熙来是一位西方人接受的对话者,尽管他有时也咄咄逼人、毫不客气。薄熙来有次用“冷幽默”告诫美国人:“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跃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海。但是,一些正在海里游泳的老运动员却日显疲惫,老想爬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来!”

就连《华尔街日报》也发表文章说:“薄知道何时应作出让步,何时应该保持强硬”,“善于学习”的薄熙来在贸易问题上的影响力将迅速上升─“在中国必须对其贸易伙伴不断指责不公正贸易行为作出回应的时候,薄熙来的个人魅力应该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价值。”

薄熙来简历

男,汉族

1949.07出生,山西定襄人

1972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工人

1980.10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文学硕士

1992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1993辽宁省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9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

2000辽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2001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

2004商务部长

2007.10中央政治局委员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8/5511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