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盈
2007年10月16日是在日华人丁如霞来日整整二十年的日子。40岁作为自费留学生来日,50岁白手创业涉足日本软件行业,如今60岁的丁如霞,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以日本东京为本部,在上海、浙江设有分厂的涉及计算机、环保、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初具规模的综合型企业。为了对自己来日20载的经历作一回顾和纪念,今年9月丁如霞出版了自传作品《丁家人》
说起丁如霞,就不能不提中国最著名的金石篆刻艺术团体——杭州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成立100年来,虽屡经风雨,却始终保持著中国乃至世界印学研究中心的崇高地位。西泠印社拥有举世惟一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更有一大批声名卓著、造诣深厚的金石书画名家加盟其中,前人曾有“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的赞誉。西泠印社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名社”,在东瀛日本也是影响持久而深远,佳话不断。
“西泠印社”创立者丁仁与另一位创立者吴隐在“西泠印社”成立十几年后结为儿女亲家,由丁家四公子迎娶吴家小姐,膝下小女,就是丁如霞。丁如霞的父亲解放前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任职。解放前夕,父母去了台湾,把丁如霞留在上海,由小姑抚养长大。所以丁如霞成为丁、吴两家最直接的继承人,对家族历史有著最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丁如霞一家已经旅居日本二十年,虽然生活和工作与金石篆刻已无直接关系,但回想起祖上的文化功业和西泠印社的创建和发展史,依然感喟良多。
2003年,西泠印社迎来建社100周年的盛大庆典。丁如霞期望以此为契机,将历经波折的家族百年波澜史撰写成书。为此,四年间她二十馀次专程回浙江杭州老家走访家族长辈。丁如霞搜集资料离开后,家族里的几位长辈也先后辞世,他们的口述的资料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绝版。丁如霞将它们细心整理编入书中,前后用了三年半时间撰写成书。《丁家人》讲述了1904年“西泠印社”的成立过程,以及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初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以来丁家各成员的经历,通过家族史反映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在文革浩劫过后,学业出众的丁如霞被剥夺了学习外语专业的资格,被迫进入一所三流大学学习数学。大学毕业后成为教师的丁如霞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利用业馀时间坚持到夜间大学学习计算机。
1987年,丁如霞与丈夫来日求学。初次踏上东瀛大地的两人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当时年逾40岁的丁如霞不得不从料理店的洗碗工作开始做起。她至今清楚地记得,来日本后的第二年自己生日那一天,自己和丈夫第一次在外用餐,虽然吃的只是再简单不过的800日元的中华料理店的定食,但在当时看来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了。
丁如霞凭著毅力成功考入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情报处理学科,并成为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进入日本软件公司工作后,她发现日本的软件服务行业收费极高,而自己身边又有许多业务出色的相关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初来日本语言不通,迫于生计业馀时间只能在料理店做一些勤杂工作。丁如霞想,自己为何不独立成立一个软件公司,将这些优秀留学生聚集在一起,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没有钱没有场地的情况下丁如霞克服了重重困难,公司起名“卡斯米国际株式会社”,成为最早涉足日本软件行业的中国公司之一。最初成立时,公司只有三个社员。1997年,在天安门事件八周年之时,日本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几乎全是负面的,当时日本NHK电视台却将目光聚焦在了丁如霞等一批在日本率先创业的华人,独树一帜地以丁如霞的软件企业为采访对象,制作了名为《正在抬头的中国人企业》的专题片,在日本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丁如霞的公司便接到了30多个谘询电话。以此为契机丁如霞的公司逐渐走出创业初期的艰难,走上正轨。
“《丁家人》写的是丁家百馀年的家族史,折射的是近现代中国史。它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政治和感情色彩的掺入。”丁如霞说, “一个家庭的故事也许会显得琐碎、细小,但其折射出的中国历史,却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