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记者 张石) 近来,缅甸连续爆发了大规模民众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政府大幅提高燃油价格,政治局势不断恶化。缅甸国家电台
缅甸军人政权以武力镇压示威民众,激起国际社会愤怒,世界多个国家的首都爆发了谴责缅甸政府和声援民主运动的游行集会。在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和其他大城市,都有人在当地缅甸使领馆前抗议。在罗马,示威者有好几百人,其中包括政府的部长们。法国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罗亚尔也在巴黎参加了游行。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以及香港和台湾,都有游行集会。
国际舆论在报道局势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缅甸政府的支持者中国和日本。
缅甸是中国西南边界的重要邻国,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窗口,也是中国在安全保障上的重要邻国。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支援国,中缅政府今年签署协议,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获得了缅甸天然气的购买权和原油管道建设权。如果中国在缅甸的原油管道建设成功,就可以不通过马六甲海峡以确保中东石油的运送路线。据说,目前中国已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立军港,并在缅甸借用安达曼群岛的两岛建设港口,以确保台海有事时,对抗美日可能对中国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封锁。此外,中国也积极向缅甸输出武器和军事技术。
不过,中国担心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世人会和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挂钩,更担心缅甸问题的“达尔富尔”化。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所酿成的人道危机,使得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和苏丹关系密切的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中国在制裁苏丹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也遭受国际舆论批判,欧美甚至还有人扬言要为此抵制北京奥运会。
今年1月,美英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制裁缅甸军人政权的决议案。中国动用否决权,阻止了该决议案的通过。但是缅甸事态发展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中国在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再次面临艰难的选择。
美国总统布什
目前,中国仍然不赞成对缅甸进行制裁。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
在缅甸危机中,日本也成了世界舆论的众矢之的。日本在1989年承认缅甸军人政权,并对军人政权进行援助。2003年军政府软禁昂山素姬,日本停止了对军政府的新援助项目。2005年援助再次开始,日本又向军事政权提供了17亿日元等无偿援助。
印度洋是日本确保能源和其他物资供应的海上生命线。从长远的战略观点看,同中国争夺印度洋沿岸重要国家缅甸的外交主导权和丰富能源,对日本维护海上生命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日本和欧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缅甸军政府来往密切。
但是日本对缅甸的态度,也遭到了来自欧美的“轻视人权”的指责。尤其是日本记者长井健司在缅甸采访时惨遭杀害,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抗议的波澜。
同样遇到难题的中日两国,开始商量如何解决双方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总理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