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民航业面临二次重组 航空公司对决中国长空
日期: 07年09月2期

■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中国的航空股成了最活跃的板块,大部分股价上扬或多次涨停,鼓动因素是重组猜想和外资入股。

新加坡航空公司入股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无疑是2007年中国民航最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恰恰在东航即将公布新航入股方案的前夜,8月29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蔡剑江在香港举行的公司业绩会上轻描淡写的一句国航不排除与包括南航在内的兄弟公司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但重组没有时间表,又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航入股东航振翅

新加坡航空公司终于作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决定,正式对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中国国内实力最弱的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命运就此与全球航空业超级明星联系在了一起。

9月2日在上海签署的这份投资协议有望在中国航空界引起巨大震动,同时也应能为渴望从中国航空业飞速发展中谋得利益的投资者创造出新的机会。

新加坡航空公司最终同意收购东方航空15.7%的股份,同时其母公司淡马锡控股购得东航另外8.3%的股份,合计投资额72亿港元(合9.234亿美元)。有关这笔交易的消息很早之前就已传出,新航于5月22日证实自己与东航的谈判已经进入了高级阶段,两家公司的股票于当日开始停牌。

伴随双方在协议细节问题上的反覆磋商,香港上市的东航股票自5月22日以来一直处于停牌状态。据该公司一位高层透露,公司股票应于9月3日恢复交易。当日,东方航空A股、H股复牌后均大幅上扬,东航A股复牌即封至涨停,东航H股收于6.53元,较停牌前上涨了75.07%。

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的股票分析师艾德里安.洛伊(Adrian Lowe)说,东航股价长期前景只会是看涨。东方航空两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背负的重重债务更使其运营现状雪上加霜。他指出,该公司的净资债比为1000%,相比之下,英国航空公司和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净资债比大约仅为30%。

悉尼谘询机构亚太航空中心的皮特.哈比森(Peter Harbison)指出,虽然将总部设在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使东方航空获得了更多拓展业务的机会,但它在当地的发展却受到了规模不及自身的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强力挑战。与其它两家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不同的是,东方航空目前尚未参与任何一家国际航空联盟。而如果它加入其中,则不仅可以在成员间实现机票代卖,从而增加收入,还能通过共享候机室等设施的方式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有了新加坡航空的财务支持和运营经验,东方航空或许将走出低谷。东方航空在9月2日前曾公布,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人民币5820万元(约合77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净亏损13.4亿元。花旗集团分析师Ally Ma预计,东方航空今年全年也将实现盈利,这与东航总裁曹建雄向记者发表评论中所表达出的观点不谋而合。考虑到新加坡航空的战略投资将发挥出的积极效应,她给予东方航空买入评级。。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对此表示乐观。香港时富证券(Celestial Securities)分析师蔡锦煌认为,东方航空的股价目前被高估了,他对该股给出的评级是卖出。蔡锦煌预测该股将在1个月内跌至3港元甚至更低。

尽管如此,蔡锦煌还是承认东方航空将从这一新夥伴身上获益良多。迄今为止,新加坡航空是第二家对大型中资航空企业进行投资的国际性航空公司;之所以有如此举动,某种程度上是想与国泰航空有限公司一争高下,后者与中国国航各持有对方17.5%的股份。

在经济旺盛增长、政府放松旅游限制以及中产阶级人数扩大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中国航空业有了长足发展。面对当中蕴含的商机,新加坡航空对中国市场可谓垂涎已久。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航空客运市场将以平均每年8.1%的速度增长。如今,新加坡航空的加入使中国这一市场的竞争陡然激烈起来。

一直以来,中国国航的盈利能力都要强于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该公司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净利润增加了2倍。与国泰航空的合作不仅帮助国航提高了空中服务及其它重要业务的水平,还让它得以将自身的国内航线网络与国泰航空遍及各地的国际航线进行整合。

时富证券的蔡锦煌表示,基本来说,中国国航是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中最好的一家。他对国航的评级为持有,认为其估值较为合理。

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的洛伊给予国航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11.30港元;花旗集团的Ally Ma同样给予其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10.20港元。

三合一模式破裂

随著东航联姻新航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宣告此前业内流传的国内航空业三合一模式破裂。

跳出国内合并重组预期的东航似乎在独享著与狼共舞前的片刻宁静,而曾经并不看好东航,把东航称之为小弟弟的国内航空业巨头却再也按捺不住了。

在东航即将公布新航入股方案的前夜,8月29日,中国国航总裁蔡剑江在香港举行的公司中期业绩会上透露,国航不排除与包括南航在内的兄弟公司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但没有时间表。而国航财务总监樊澄则进一步补充说,这些兄弟公司还包括深圳航空、上海航空和海南航空等。

尽管各相关航空公司都对媒体否认要与国航重组,国航的公告中也强调,为加快国内民航业的发展并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民航业的重组存在著可能性。本公司管理层仅在本次香港业绩推介活动中向媒体表达了对航空业重组的关注以及不排除行业内航空公司重组的可能性,并未明确指向任何业内公司,但就在东航与新航联姻的微妙时期,国航高调发出重组的信号,其中含义耐人寻味。

其实,此前流传的民航业二次重组方案有两套版本,其一是三合一模式,就是将国航、东航、南航合并成一家;其二是2+X模式,是指保留两家大型国有航企,再加几家稍小的公司。

作为国内航空业老大的国航一直倾向于前一种方案,并积极撮合著。据悉,今年6月,国航、东航、南航的最高层曾经在北京聚头,非正式地就三方合一或三合二进行过讨论。但是由于各方心态和利益均难以趋向一致,这次会谈不了了之。

而在今年2月发布的《2007年国资工作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文件中,国资委对民航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立以一两家大型企业为主导、以数个中小型航空公司为补充的市场竞争格局,并加大中央航空辅助企业(例如:中航油)的改革重组,推动中央航空公司与地方航空公司的重组。这一信息也似乎预示著国航强调的大整合论是大趋势。

但半年后,东航与新航联姻彻底打破了这样的三合一模式。国航总裁蔡剑江透露,国航研究与内地航空公司重组的原因在于中国近年开放民航市场,来自外资航空公司和我国其它航空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另外,国家有关部门有意落实重组国有企业,未来央企的数目将大幅减少,国航希望可以藉此寻求与市场接轨,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重新排座

对中国政府来说,更想重组国内航空业,以帮助国内航空公司在面对日益激烈的海外竞争时能有招架之力。中国政府上一次重组航空业是在2002年,当时该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范围的合并。

花旗集团的Ally Ma指出,中国必须在鼓励整合方面有所动作,这样才能出现一两家有实力与外国同行一拼高低的大型航空公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航高层表示,中国民航的大重组是总趋势,最具盈利能力的国航将会在重组中占主导地位。就目前国资委的一系列决策可以看到,三大航空公司被放到一定的市场空间中自由成长,将来一旦哪家航空公司明显落后,就面临被国资委强行划拨到国航的可能。他笑言:很像末位淘汰,被排到后面的航空公司就将面临被重组的境遇。东航就是例子,引入新航可以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

但他进一步解释道:国航目前肯定无法吞下南航,除非国资委划拨,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行政性划拨的可能性为零。因为目前南航的机队规模和国内航线数量均明显大于国航,而国航的盈利水平优于南航,两者旗鼓相当意味著博弈难度颇大。

东航消息人士透露,去年年底,东航一度走到了可能被国航重组整合的边缘,为此东航加快了一系列努力的步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引进新航作为战略投资者。在最后细节敲定的漫长过程中,东航开展接连不断的文化周活动,花费数千万元,实际目的是为东航造势,强调自己的三大航地位。

东航董秘罗祝平曾表示:国航的净资产约为300亿元,南航约为100亿元,东航只有30亿元。目前值得玩味的数据是,东航通过向新航和淡马锡定向增发,募集到113亿港元,其资产额直线上升,达到或将赶超南航,负债率也从三大航之末的94.95%降至80.17%,已经优于南航的85%。从浅层次看,南航第二、东航第三的座次已经被调换。被国航整合的传闻矛头开始指向南航。

南航深层的麻烦还在后面。在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东航引进新航作为战略合作者的大背景下,虽然南航表示正在与法航展开货运合作谈判,但是最具盈利潜质的国际客运航线上,南航显得形单影只。

去年6月国航经过一番资本腾挪后,通过与亚洲最具竞争力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的战略联盟,顺理成章地形成北京香港双枢纽网络,与南航的北京广州双枢纽针锋相对,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

珠三角的国际长航线旅客几乎全部被吸到香港中转,加上国泰丰富的国际长航线与港龙国内23个国内航线网的衔接,使广州中枢建设成为国际中枢的难度更大。南航一位经理坦言:以往的动脉航线正在大幅失血。

目前,南方航空是国内三大航空公司中唯一没有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虽然它拥有国内规模最为庞大的飞机编队(超过300架飞机)、且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也由上年同期的亏损转变为盈利,但眼下随著东方航空与新加坡航空合作关系的确立,它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有增无减。

我觉得这将对南方航空的业务产生一些影响,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员坦言。他尤其担心的是总部位于广州的南方航空今后在吸引出入境旅客方面的能力,因为旅客们将面临新加坡航空□东方航空的更多选择。这名官员还补充说,我想南方航空要引入一名国际航空投资者并非易事。

中国政府现仅持有南方航空50.3%的股份,而中国法律规定外国投资者在中资航空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上述管理人员指出,南方航空现有股权结构似乎否定了外资扩大收购比例的可能性,除非公司再发行新股。

不过,人们对有关外资入股的猜测以及它所引发的投机兴趣还是推动南方航空的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中大幅上涨了5倍。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2/5097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