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发展,由此也导致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产生摩擦。中国在处理经济外交事务中,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还需要打好政治牌,上述议论有感于近日中国商务部两位领导的谈话。
8月18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如果以现有速度增长下去,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可能位居世界第一。因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8月10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7月,中国的贸易顺差为1368.2亿美元,达到去年全年顺差的77%。下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还将继续上升,全年贸易顺差可望接近3000美元,而德国2007年预计的外贸顺差为2600亿美元左右,因而中国有可能超越德国居世界第一。另外,中国在出口总量上也极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目前中国出口总量排在德国、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三。更有分析指出,如果中国延续目前的进出口增速,明年中国出口总量将进一步赶超德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外贸数据的名次在不断地往上攀升,由此在国际上带来的光环也逐渐地有些刺眼起来,尤其表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由于外贸大量顺差而产生的外汇储备将如何运用产生很多疑虑,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声音也比较响亮。比如,最近有国外媒体曲解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关于外汇利用问题的谈话,指称中国将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新的“核”武器来对付美国,引来美国政坛高层,包括小布什总统出来讲话。其实,我们对于中国在外贸名次上的不断靠前要有清醒的认识,先不论名次是不是越高越好,目前德国贸易顺差是世界第一,而且德国的外贸出口象徵的是高品质、高技术与高价格,而中国的大量出口品是低端甚至底端产品。所以中国的顺差高并不能反映贸易利益高或贸易地位高,中国贸易的“三弱”现象非常突出,即创新弱、营销弱、品牌弱。比如,中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而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处境与德国有著很大的差别,美国的光环是进出口总量第一,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逆差也是有名的,为世界第一,以至于每次中美对话,美国都要搬出来说事。美国政府经常利用这一藉口——中国急剧扩张的外贸顺差,向中国施加压力,使中国的高层很不舒服。问题是美国明明得到好处,却在不断叫嚷,所以中国应在全球严峻的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尽快地限制低端产品的出口,提高高端产品的出口,不要做无谓的出头鸟。
不仅因为中国在出口方面名次的提升引来国际上的口舌,在中国快速挺进能源投资大国行列的同时,有关中国“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论”等论调也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当然,这样的论调肯定是中国无法接受的,必然受到中国有关当局的驳斥。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吴喜林参加商务部在线访谈时表示,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一贯遵循共赢原则,“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为了确保经济增长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中国正展开一系列“能源外交”。然而,这种“进取”的资源投资政策,也日益招致国际舆论的非议,近年来中国能源境外投资不断遭遇政治礁石。对此,吴喜林认为,其实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将为东道国带来至少三方面收益:中国境外资源投资,把东道国的潜在财富转化为现实财富;中国向东道国转让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增强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在资源国实施资源性产品加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效平衡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中国始终按照国际惯例,发挥中外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所以,国外一些关于中国在非洲进行所谓的“掠夺资源”,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是不能成立的。
中国政府对西方国家将“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扣到中国头上是非常愤怒的,因为这是对中国的诬陷和诽谤。所以在去年6月份,温家宝总理出访非洲时讲过一句让全世界都不得不关注的话——“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的头上。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
当然,由于中国资源缺口较大,去海外寻求资源补给的愿望比较迫切,但这并不等于中国要通过推行“新殖民主义”来达到目的。根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发布的首部《中国工业化蓝皮书》,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在此期间能源消费将处于一个强劲上升的时期。目前美国人均消耗资源量最高,达到人均消费10吨标准煤,即使是最节约资源的日本也达到了人均4.6吨标准煤。就算以日本的水平来计算,在未来人口14、15亿的情况下,中国也仍然要消费60亿吨的标准煤,接近现在的3倍。有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约占50%,但由于高耗能、低效率、重污染的产业占其中较大比重,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在目前经济的持续发展中,由于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能源供应形势已经全面偏紧。由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除了进口石油以外,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已迫在眉睫。中国2006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45.2%,非洲占31.5%,亚太地区占3.6%,俄罗斯占11%。今年上半年,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成为中国境外资源投资的经典案例。中国铁矿石需求量成倍增长,目前紧缺态势明显,中国钢铁企业寻求海外矿石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宝钢、首钢等已在非洲、澳洲、巴西等地区达成开矿意向。近3年来,由于全球钢铁产量猛增,铁矿供应迅速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国内铁矿石需求以每年5000万吨的速度猛增,铁矿进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随著一年一度的全球铁矿石谈判的临近,铁矿资源再次成为时下热点。
根据目前国际情况,在能源安全上与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主要是日本、韩国、印度、美国等能源消耗大国。今后在油气供应和石油运输线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竞争,主要也是在上述国家之间展开。但竞争中也存在合作的机会,中国应在世界资源体系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机制,而不应当是被动、相互冲击的关系。与竞争国加强合作开发,不仅有利于取得竞争国的信任,同时对建立多元化石油供给体系有很大好处。另外,西部地区将担负更多的战略资源储备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扶持一批优质企业走出去,当然其中就包括资源类的企业,比如石油、矿产等。然而在这个全世界都在为资源而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企业的“国家背景”很容易惹来争议,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技巧要深研,行事要低调,到当地不妨“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