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李春雁)
近来,欧美主流媒体连篇累牍炒作有关中国制品或食品不安全的报导,引起风波。比如,来自中国的宠物食品麦麸面非法添加了化学品三聚氰胺,导致许多美国宠物肾衰竭死亡;有品质缺陷的中国轮胎,导致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等等。又如,儿童玩具含铅,中国的牙膏含二甘醇等等。近日,中国出口水产品的安全性又遭严重质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面对欧美各国对中国食品不安全的大肆报道,一些专家指明这是一轮新的贸易战手段。有专家指出,年初以来,中美在知识产权和反倾销方面的贸易摩擦增多,两国爆发贸易战的风险增大,现在看来,双方的纠纷仍在升级。中国对美国高达739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数据),这一主要背景被隐到产品安全性问题的背后。而且,当争议涉及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在美国方面看来更理直气壮,大义凛然。
听到食品安全背后的种种,一些国人也群情激愤,为中国食品辩护、反对贸易列强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毋庸讳言,食品安全与其他商品质量问题,确实是中国贸易的一根软肋。在中国国内,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并非新问题。大头奶粉、苏丹红鸭蛋、毒大米、用地沟油和洗衣粉炸食品等并不少见,无德商人时常被踢爆,中国人对此早已麻木。
有识之士指出,过去多年来,中国的出口强势,重要原因是依赖低劳工成本和低价格,质量和安全性并非中国的优势。中国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中国政府从前不及早根治有关弊病,为外界提供了攻击中国的极佳口实。现在爆发的“中国食品”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食品品质不佳,中国官方监管不力;二是部分人士在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将普通的品质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必须以此为契机,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建立起良性的、有为的食品监管体系。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