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 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份被人们称为“ 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部分。
以下是对一号文件的解读:
80年代,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从安徽的小冈村开始,突破计划经济的层层堡垒,最终走向全国。已经压抑多年的中国农民,巨大的创造力一朝爆发,一泻千里。它不仅带来了连续7年的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它在计划经济的墙角,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计划经济从微观体制的放开开始,迎来了一轮难得的“ 黄金增长”,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又一次挽救了中国。
最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1978年的文件中,还有明文规定,“ 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此后两年,集体经营和包产到户被称为“ 阳关道”与“ 独木桥”,在全中国掀起大讨论,支持走向“独木桥”的地方领导一度寥寥无几。
历史的车轮终于无法逆转。1982年,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价格上的调整,粮食产量开始下降,对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改革一度面临回潮的风向。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农民从粮食增量中获得利益减少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数量甚至超过当年农村新增劳动力。
但这种增长也没有长期持续下去,随着竞争的加剧,宏观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在1990年代之后迅速回调,大批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这之后,农民增收的另一条途经就是大量进城,只是农民工进城的路径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逐渐萎缩,成为近几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靠粮食增收注定难以解决9亿农民的发展问题。粮价稍一上升,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带来价格的迅速回落,增产不增收几乎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怪圈。在增产的同时如何保证增收?通货紧缩、城乡差距拉大,这使人们想起了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但这次拿什么来拯救中国?
答案是: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民增收的最大制度性障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9亿农民增收只能靠进城,通过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这首先面临城市就业的难题,在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惟一的选择就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需要靠市场的力量,也只有靠市场的力量,才能实现农业结构的良性布局,让工业生产比较优势强的地区退出粮食生产市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也才能从粮食的增产中增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发布,显示今日的中国新领导层,已经进一步意识到要使农业现代化,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了。
以下是对一号文件的解读:
80年代,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从安徽的小冈村开始,突破计划经济的层层堡垒,最终走向全国。已经压抑多年的中国农民,巨大的创造力一朝爆发,一泻千里。它不仅带来了连续7年的增产增收,更重要的是它在计划经济的墙角,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计划经济从微观体制的放开开始,迎来了一轮难得的“ 黄金增长”,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又一次挽救了中国。
最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1978年的文件中,还有明文规定,“ 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此后两年,集体经营和包产到户被称为“ 阳关道”与“ 独木桥”,在全中国掀起大讨论,支持走向“独木桥”的地方领导一度寥寥无几。
历史的车轮终于无法逆转。1982年,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价格上的调整,粮食产量开始下降,对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改革一度面临回潮的风向。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农民从粮食增量中获得利益减少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数量甚至超过当年农村新增劳动力。
但这种增长也没有长期持续下去,随着竞争的加剧,宏观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在1990年代之后迅速回调,大批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这之后,农民增收的另一条途经就是大量进城,只是农民工进城的路径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逐渐萎缩,成为近几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靠粮食增收注定难以解决9亿农民的发展问题。粮价稍一上升,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带来价格的迅速回落,增产不增收几乎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怪圈。在增产的同时如何保证增收?通货紧缩、城乡差距拉大,这使人们想起了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但这次拿什么来拯救中国?
答案是: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民增收的最大制度性障碍,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9亿农民增收只能靠进城,通过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这首先面临城市就业的难题,在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惟一的选择就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需要靠市场的力量,也只有靠市场的力量,才能实现农业结构的良性布局,让工业生产比较优势强的地区退出粮食生产市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也才能从粮食的增产中增收。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发布,显示今日的中国新领导层,已经进一步意识到要使农业现代化,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