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前公布了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这份计划重申了中国现行的能效目标,但未提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
在6月4日公布的这份中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方案中,中国表示,它已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并许诺将把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不愿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大因素。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早、过激、过高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一样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限制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有专家预计,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欧盟等方面也正对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做出某种承诺。
马凯称,如果要达成协议,中国政府仍希望能通过联合国来安排。中国是已有的《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但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减排指标。马凯还谈到,“美国的新倡议应该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中国科学家认为,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显得尤其脆弱,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土地和水资源缺乏,而且国内很多经济重镇都位于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带。
中国政府认为从历史上看,富裕的工业化国家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它们应该承担绝大部分减排义务。中国还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设定排放限额有失公允。尽管中国在尽力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帮助很多人改善了生活状况,但仍有数百万农民处于贫困中。因此中国官员表示,对中国而言,贫困比气候变化问题需要更优先考虑。
虽然中国拒绝接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但马凯指出,中国将通过提高能效的途径来减少排放。目前中国产生的温室气体中约有2/3是来自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气体。政府重申了去年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即在2006-2010年期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
马凯谈到,完成上述目标意味著要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组成部分)排放量。但迄今为止中国不仅在完成能效目标上成效有限,而且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举例来说,去年的数据就显示中国未能完成其“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实际降低幅度只有1.23%。不过,能效领域的恶化趋势的确得到了扭转。
马凯声称,“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由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然占到总排放量的77%。”
然而在过去5年中,随著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之低廉的燃料价格,中国对钢铁、水泥、化学生产等高能耗重工业的投资同样出现大幅增长。
虽然政府加大了治污力度,但对污染性行业的投资仍有增无减。据新华社报导,六大高污染行业在第一季度获得的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0.6%。针对这一情况政府表示将再出重拳,其中包括开徵燃油税及提高电价。
中国政府6月4日公布了一份污染及能效问题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要减少10%,但不包括二氧化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