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9日,首只被人类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发现。经推测,它是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
“祥祥”2001年8月25日出生在四川卧龙,雄性,经过近3年野化训练,于2006年4月被放归大自然,在野外生存近1年。
“祥祥”在四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享受著人类提供的舒适环境和可口食物。但在整个地球上,已经奇迹般地生存了几百万年的大熊猫,在野外只有1000多只了。
大熊猫种群的繁育成为一个难题困扰著科学家。人们梦想著用大量繁殖的圈养大熊猫补充野生种群,这是一个伟大的拯救大熊猫的计划。“祥祥”在卧龙数以百计的大熊猫中被选中,开始承载人类用大量圈养大熊猫补充濒危野外种群的梦想。
2003年7月8日,即将满两岁的“祥祥”被单独放到一个海拔2080米、面积2.7万平方米的一期野化培训圈,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和竹子。慢慢地,“祥祥”学会自己找竹子吃,不再跟著饲养员屁股跑,对进餐口哨声不再敏感,并学会采食半枯竹、多年生竹子,甚至会选择富有营养的竹叶。
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季节,它会爬到高高的树上休息或逗留在相对乾燥处;在零下10多℃的严冬,它能在二三十厘米深的积雪中活动。它甚至还学会用粪便筑起温暖的巢穴;警惕地听动静,迅速找地方躲避。经过一年多野化训练,“祥祥”对人工食物的依赖明显减少,抵抗体外寄生虫的能力和防卫意识均有所提高,体重由62公斤增加到80公斤,高于同龄野生大熊猫。
2004年9月15日,“祥祥”戴著无线电项圈“住”进了海拔248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二期野化培训圈,开始第二阶段的野化训练生活。又经历了一年多风霜雨雪的考验,“祥祥”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生活的大熊猫了。2006年2月17日,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举行的专家论证会认为,“祥祥”已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择机放归野外栖息地进入第三期试验完全野外放归研究阶段。这是史无前例的试验。
2006年4月28日,在经过了近3年的野化训练,并且在2005年冬经历了邛崃山10年来最大的暴雪考验后,“祥祥”带著野外定位项圈,终于从圈养场走出去。跨出牢笼后,它一路小跑,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