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在日本是有特定所指的概念,专指集团生活中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社会现象。在日本传统的等级社会里,受欺凌或受虐待,往往就是弱势个人或弱势群体的命运。其司空见惯的程度让公众社会习以为常,或坦然默认,几乎流为不成文的社会规则。但日本在战后转进民主社会半个世纪以上,特别在当前建设“共生共存”的国际化社会的过程中,欺凌和虐待弱者的社会恶习仍然阴魂不散,且每每以相同的方式伤害着被“虐”者幼小的心灵,并在人种差别和民族歧视的层面上酿成恶质社会问题,这就必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川崎市教育委员会日前以公开谢罪的方式,承认下属公立南菅小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集团欺辱现象。受害者是一位华人小学生,她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经常受到同龄日本学生的暴力殴打和语言欺凌。由于班主任老师、校方乃至日本学生家长对此视而不见,或刻意淡化问题,放纵欺凌事件发展为集团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身心伤害,使一颗健康的心灵成长受挫,也使日本的国际化社会发展蒙羞。教育委员会承认指导不利,并明确指出置身学校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和处于家庭教育现场的家长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明辨是非的勇气和伸张人权的责任感值得肯定,尽管在事实上已属亡羊补牢。
成长,是一个胆战心惊而又赏心悦目的过程。在西方,成长期少年的心理感受和价值观变迁,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母题,也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孩子的心灵,生为一张白纸,最大的特性就是能敏锐感受社会流风积习,并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来搭建价值坐标,涂染人生原色。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接受人类共通的价值标准,从小开始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因此,中国古人把教育的功能解读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尤以“传道”为重中之重。
但南菅小学校某些教师的做法,却与为人师表的重大责任相去甚远。他们的放纵教育和轻淡语言,事实上构成了欺辱恶习在社会上沉渣泛起的助推力量,不仅让受害学生感受成长的挫折,一生难除少年时代的不愉快记忆,也让欺辱的学生滑向成长的歧途,对人生社会形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教育失职,都是误人子弟。
令人惊异的是,事发之后面临市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抱成一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拒绝承认事实,拒绝配合调查。这种死硬做法,表现为日本社会排外恶习的典型例子。所幸时代早已今非昔比,如此极端化的恶性欺辱事件难为社会所容。日本深入而广泛的人权保护意识,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教育体制,终于使恶性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弱小的受害者成为指控日本社会欺辱现象的最新证人。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面对外来的欺辱压力,选择只有两种:或逃避,或抗争。逃避者,没有出头之日,忍气吞声的结果是彻底失去做人的尊严,还有正常生活的社会资格。抗争者也有两种结果,或成功,或失败。中国讲究“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于人谓之富”。在一个有公理讲法制的社会里,在一个国际化观念和人权理念日益深化的社会里,抗争的成功率不会低于失败率。本次事件的抗争结果昭示,希望总还是有的。
川崎市教育委员会日前以公开谢罪的方式,承认下属公立南菅小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集团欺辱现象。受害者是一位华人小学生,她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经常受到同龄日本学生的暴力殴打和语言欺凌。由于班主任老师、校方乃至日本学生家长对此视而不见,或刻意淡化问题,放纵欺凌事件发展为集团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身心伤害,使一颗健康的心灵成长受挫,也使日本的国际化社会发展蒙羞。教育委员会承认指导不利,并明确指出置身学校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和处于家庭教育现场的家长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明辨是非的勇气和伸张人权的责任感值得肯定,尽管在事实上已属亡羊补牢。
成长,是一个胆战心惊而又赏心悦目的过程。在西方,成长期少年的心理感受和价值观变迁,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母题,也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孩子的心灵,生为一张白纸,最大的特性就是能敏锐感受社会流风积习,并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来搭建价值坐标,涂染人生原色。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接受人类共通的价值标准,从小开始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因此,中国古人把教育的功能解读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尤以“传道”为重中之重。
但南菅小学校某些教师的做法,却与为人师表的重大责任相去甚远。他们的放纵教育和轻淡语言,事实上构成了欺辱恶习在社会上沉渣泛起的助推力量,不仅让受害学生感受成长的挫折,一生难除少年时代的不愉快记忆,也让欺辱的学生滑向成长的歧途,对人生社会形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教育失职,都是误人子弟。
令人惊异的是,事发之后面临市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抱成一团,形成利益共同体,拒绝承认事实,拒绝配合调查。这种死硬做法,表现为日本社会排外恶习的典型例子。所幸时代早已今非昔比,如此极端化的恶性欺辱事件难为社会所容。日本深入而广泛的人权保护意识,具有自我反省能力的教育体制,终于使恶性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弱小的受害者成为指控日本社会欺辱现象的最新证人。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面对外来的欺辱压力,选择只有两种:或逃避,或抗争。逃避者,没有出头之日,忍气吞声的结果是彻底失去做人的尊严,还有正常生活的社会资格。抗争者也有两种结果,或成功,或失败。中国讲究“不辱于人谓之贵,不取于人谓之富”。在一个有公理讲法制的社会里,在一个国际化观念和人权理念日益深化的社会里,抗争的成功率不会低于失败率。本次事件的抗争结果昭示,希望总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