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近来,中国国内的猪肉价格猛涨,有人形象地说猪肉价格像长了腿一样,跑得比CPI快多了,全国各地出现了创纪录的猪肉价格新高。比如,青岛的猪肉价格已经创下10年来历史最高点,达到了每公斤21元,而就在半个月前,这里的猪肉价格还是每公斤15元。长春、渖阳等城市的肉价也翻了近一番。在湖南,猪肉价格最近是一直在上涨,岳阳市民甚至发现市场上居然买不到猪肉,在岳阳市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一度出现“肉荒”,该市场51家猪肉卖点的肉商们没有进货。而长沙的肉商们为了抢货源,不得不半夜就去排队。其他像上海、北京等中国最大的城市也一样,副食品市场里的猪肉价格也都大幅度上涨。不仅是猪肉价格,鸡蛋的价格也是一路上涨,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鸡蛋价格同比已经上涨了三成以上,达到了每公斤7.3元。为此,商务部有关部门表示,根据监测,5月前20天,36个大中城市每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达到14.5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4元。商务部将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作好在适当的时候动用国家储备肉的准备。”
其实,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在去年第三季度已显端倪。在此之前,全国猪肉业恰好遭遇2004年以来价格下跌的谷底,只是人们感觉不到猪肉曾经经历过这么一轮价格波动。从监测结果来看,前几年养猪收益还可以,猪肉逐步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猪肉价格逐步走低。但是,去年上半年,价格过低伤害了农户养殖热情,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宰杀母猪的状况,生猪存栏率的增长跟不上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了本轮上涨的发生。此外,2005年年初至2006年下半年,生猪价格连续暴跌与粮价连续上扬几乎保持了同步,猪粮的比价持续数月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部分农户放弃养猪转而种粮也加剧了猪肉供给的短缺。加之生猪饲养需要一定周期,也就造成了供给对需求的变化无法作出迅速反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2006年四季度农产品价格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去年二季度猪肉价格触底后,经过第三季度的恢复性上涨,从第四季度开始才逐步超过2005年的价格水平。不过,就短期的猪肉价格上涨原因来看,价格回调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农业部近日在其网站上发文指出,饲料成本大幅上涨是主要畜禽产品价格一路走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部分析认为,一般而言,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80%以上。从2006年以来,玉米和进口鱼粉价格总体上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只在个别月份略有回调。今年1-4月份玉米价格连续4个月保持在1.5元以上,为近10年来的历史高位。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和主要畜产品价格的上升。综合来看,这一轮的猪肉价格回升,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第一,是城市和农村信息不对称,包括物价、统计、农业、畜牧等诸多部门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从而没有向农民传递生产信号。这其中暴露出来的供求信息脱节问题,值得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第二,饲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猪肉价格上涨,而且随著生物能源不断开发,饲料主要成份——玉米的价格也会不断高涨,这直接传导到了猪肉价格之上。第三,由于国家粮价上涨的信号作用,以及国内夏粮的生产前景不太乐观的预期,这些因素将会促进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小幅上涨,这就让很多养猪大户“囤积居奇”,放任肉价进一步上涨。
肉与蛋是居民最基本的副食品,如果其价格继续上涨的话,将对CPI形成巨大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0%,已经压在警戒线上。而从类别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7.1%,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7.6%,鲜蛋价格上涨30.4%。此外,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为33%,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则占食品价格的20%左右。如果这两个价格降不下来,CPI仍将快速上涨,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率指标进一步上升的风险。而通货膨胀率处于警戒线上以及通货膨胀率可能进一步上升风险的存在,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处于偏热的状态。从2001年以来的经济繁荣已经持续6年,今年还是没有停步的迹象。3月末,亚洲开发银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调高至10%,瑞士信贷也将增长预测从原先的9.9%调升至10.4%。根据今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应维持在8%以上,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这一令人眩目的超高速,一季度的增速已铁定超出目标的一大截。而根据中国经济界一向的“潜法则”,判断经济热与不热的天然分界线正是10%,两位数的增速往往会引起中央政府条件反射般的调控冲动。
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过快的压力凸显出来的情况下,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问题就更复杂了,既要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又要防止物价水平上升过快。为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压缩信贷和投资规模。从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看,3月份国内贷款依旧呈现加速增长趋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25%,一季度新增贷款已达到1.42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贷款量的一半。面对信贷问题未见明显改善的局势,央行不得不屡屡挥舞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大斧,连续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动用加息工具。不难看到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紧缩手段接连亮相之后,效果并没有很快体现出来,这一方面说明官方已经发布的这些政策还有继续加码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本身的热度已经足够高了。如果说贷款的加速快跑,已经并还将继续助推宏观经济向前挺进,那么至今依然居高不下的投资热情,可能会成为把经济推至“炙手可热”的境地。到目前为止,各地投资热情还很高,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那些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加工和出口的项目,如新上钢铁项目还在盲目增加,任其下去会强化结构矛盾,使过剩产品更加过剩。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相关数据,今年前2个月,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24.2%,成为国内增长最迅猛的行业之一。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测算,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43.78亿元,同比增长26.9%,该增幅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开始反弹,可能触发当局的各种调控手段,包括利率和行政手段在内。5月19日央行再次动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虽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为了股市降温,而实际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总之,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通货膨胀率进入警戒范围,背后潜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的原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