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传媒的朋友们都知道,新闻无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出不得丝毫差错。因此,对于记者来说,每日里都要“如负泰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否则,如果哪天不走运,脑子开个小差,心怀一点侥幸心理,那么,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想来做记者这一行,也有近四年的时间了,耳濡目染、道听途说之下,也知晓了不少有关记者们犯下低级错误,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今日列来,以飨读者,也同时与各位同事汲取教训,认真负责,拒失误于千里之外。
一:克隆牛到底是死是活?
这是发生在山东一省级日报里的事情。大概是2002年左右吧,凌晨一点半,报社值班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当时,报纸的大样都已经排定,值班总编也早已签字复印,大家都等着下班了。因此,听到铃声之后,值班编辑并没有接电话,“反正有什么事也没法报了”。
结果,第二天一翻报纸,大家都傻了眼。原来,当时山东某地高校诞生了一条克隆牛,这在当时可是具有轰动效应的大新闻,因此,各家媒体的记者都早早了写好了稿子,准备将克隆牛的消息报道出去。但是,到凌晨一点的时候,白天还活蹦乱跳的小牛犊,竟然死了。
生此变故,该校宣传人员当然要及时通知媒体记者,以免发布错误消息。结果,由于该日报写作此报道的记者电话关机,值班编辑又没有接电话,终于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用报社老总的话说,“人家的克隆牛是死的,就咱们的是活的”。
二:不合时宜的音乐
这是山东某家电视台的故事。
当时,正好赶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了第三阶段。按照宣传部的要求,电视台要做一期四分钟左右的长消息,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熟悉电视的朋友的都知道,在电视新闻里面,四分多钟的片子,绝对属于宏篇巨制了,而且主题如此充满政治意味,这篇报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前面一切正常,可是,在片子的最后一部分,记者需要为画面配上音乐,来烘托气氛。于是,记者便成网上下载了一段,开头部分试听了一下,到也庄重大气,很是符合主题需要。于是,记者想也没想,便将音乐铺好,交差了。
结果,播出的时候,前半部分还十分庄重的音乐,到了后半部分,竟然出现了架子鼓、电吉他之类的流行音乐元素,洋溢着摇滚与时尚的气息,与新闻报道主题非但毫不贴切,反而显得十分滑稽,险些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
三:白痴一样的提问
采访是记者的天职,提问则是记者最基本的技巧。在对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进行采访之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准备有针对性的问题,是记者的基本素质。如果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不好,则很难避免不闹笑话,有时候,甚至会闹出相当白痴的笑话。
去年,济南举办国际幽默艺术周,当时,刘兰芳、姜昆等大腕,纷纷来到济南,参加这一曲艺盛会。在艺术周开幕之前,各家媒体都派出记者,进行先期的采访报道。有一次,在《西游记》中扮演唐僧的徐少华与驻济媒体见面,接受采访。
徐是山东某曲艺团体领导,本人就住在济南。结果,记者见面会刚一开始,某媒体记者就冷不丁地来了一句:“请问徐老师,您第一次来济南,对济南有什么印象么”。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寂静,在场的老记们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会这么白痴吧”。
徐少华也是苦笑不得,来了一句,“艺术周还没开始,你就幽默上了”。
四:一个字丢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对于所有记者来说,中国新闻奖都是莫大的荣耀,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那是对记者职业素养与新闻业务能力的最高评价,也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心中的梦想。但是,有的记者,就因为稿子里面出现了一个错字,就与原本到手的大奖失之交臂,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在200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研讨班上,专家讲了这么一个事情。在当年的新闻奖评选中,某报纸刊登的消息《青藏铁路施工为藏羚羊迁徙留出通道》,题材重大,体现环保,新闻角度新颖,几乎具备了获得大奖的所有因素。
这个作品,在初评中全票当选,问鼎最后桂冠,指日可待。但是,在最后的复评中,有专家指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迁徙”竟然打成了“迁徒”。对于新闻作品来说,这样的错误,显然是无法原谅的,
就这样,因为记者与编辑们的一个小小的疏漏,一个小小的错别字,就葬送了即将到手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