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医生:
您好!我经常看《中文导报》的“修身养性”栏目,今天有个问题想谘询一下。最近,经常感觉嗓子不舒服,总觉得里边好像有东西似的,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害怕长了什么,为此到医院看了一下,医生说除咽部有点发红之外,其它无任何异常,但我还是有些担心,因此,想询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又如何治疗呢?
新舄县 吉田珍
读者:
您好!您所叙述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现代医学称此病为“咽部异物感症”,也称为“咽喉神经官能症”、“咽球综合徵”等。
一、原因
其可分为非器质性和器质性病因两大方面:
1)非器质性因素(不良心理情绪)
(1)情绪因素:由于过度紧张、压力太大、情绪低落、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心理障碍等,都会引起咽部异感症。
(2)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如咽神经官能症、恐癌症、精神焦虑等情况,还有神经衰弱、失眠、精神受刺激、抑郁、悲伤等,都是诱发本病之因。
2)器质性病因
(1)局部疾病:如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慢性咽炎、舌根部囊肿和会厌囊肿或肿瘤、咽喉部良性肿物及恶性肿物,咽喉部外伤、烫伤,手术后瘢痕等。
(2)临近器官疾病:如慢性喉炎、慢性鼻咽炎、鼻窦炎、颈椎骨质增生、颈动脉炎、食管炎等。
(3)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月经不调、不孕症、绝经期、性功能低下等。
(4)其它因素:如消化不良、肝、脾功能障碍、维生素缺乏、重症肌无力、缺铁性贫血等。
由于咽部感觉神经非常丰富,因而敏感性也非常高。所以,许多局部或全身因素都可引起本症。
二、临床症状
其主要症状是咽部有异物阻塞感、在吞咽唾液更为明显,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并无吞咽困难,不妨进食,症状时轻时重,病程长短不一,无规律,咽部检查无特殊发现。多伴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饮食不振,口乾口苦,便秘等。其发病以中年人居多,尤以女性多见。
由于本病原因繁多,所以,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方可作出明确诊断。
三、治疗
梅核气(咽部异物感症),中医系七情失调,肝郁气滞,气逆于上,结于咽喉;或久思伤脾,脾虚生痰,痰气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下面主要介绍有关中医专家治疗本病(以非器质性因素为主)的经验方:
(1)症见:咽部异物感,伴有胸闷不适、易怒,时有便秘,苔薄白,脉弦者。常用中药如柴胡、郁金、茯苓、陈皮、香附、桔梗、射乾、半夏、当归、白芍、莱菔子、荷叶、甘草。每日1剂,20天为一个疗程。
(2)表现为喉间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消,每因情绪变化时症状加重,伴有头晕、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嗳气、便秘、苔薄白、脉弦。常用中药有柴胡、香附、郁金、茯苓、陈皮、丹参、川芎、当归、白芍、厚朴、莱菔子、佛手、甘草。每日1剂,20天为一个疗程。
(3)症见:喉中梗塞似异物感,时轻时重,痰多而粘或色黄难咯,胸闷食少,失眠多梦,舌苔腻,脉濡滑。常用中药有丹皮、栀子、黄连、柴胡、香附、川芎、白术、苍术、赤芍、射乾、茯苓、当归、白芍、合欢、大枣、佛手、甘草。每日1剂,20天为一个疗程。
(4)常见:咽部有异物阻塞感,咽乾或略红微痛,痰少,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常伴有头晕、胸闷不舒、腰酸膝软、耳鸣等。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半夏、射乾、陈皮、柴胡、丹皮、茯苓、泽泻、当归、白芍、甘草。每日1剂,20天为一个疗程。
以上方药并非一成不变,可随症进行加减变化。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合针灸等方法,其次,药膳、食疗也有较好的疗效。关于这方面的中药,大阪“上海新天地”有售,反映良好,欢迎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