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土”、“子”之间一片青云,是否意味著儿子送老子入土就视为孝,还是说土之子,回归自然便是孝呢?想必古人也一定很不孝,否则就不会大张旗鼓地把孝列为百行之先。
小时候,听话就是好,就是乖。不必考虑是对是错,因为大人们总是有一大堆理由证明他们是对的,犯错的永远是我这个被称为“不懂事”的小孩子。
可是曾几何时,大人们的头发白了,皮肤皱了,行动慢了,思想老了。或者,是我开始思考了,变得有意识有主张,吸收著时代的气息在强大。一次又一次,与他们的建议强烈冲撞,慢慢地,话题开始变化,变成从前不以为然的家常话。迷茫时他们也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智囊袋,相反,他们想的、要的,我也开始不了解,熟悉的轮廓渐渐模糊。感受到这些真实的变化,就像晴朗的天空开始落下一滴滴的冰雨,凉凉的,冷冷的。
到底何为孝呢?一位亲戚去世了,儿子20 岁就去了澳大利亚,十几年来也算功成名就,不负众望地在当地开了自己的诊所,结婚生子。可就是十几年里没回来过几次,在表姑夫辞世时也没赶上看一眼。倒是 在去世之后,儿子给买了块好地段的墓地,与蔡元培、阮玲玉等名人排在一起的“福寿园”。我真的不知道这位表哥跟他的家人是何种心境。活人用这种方式弥补也 只不过是让自己好过一点罢了,又岂知故人是否能感同身受呢?
厌恶这种空洞的弥补。可现实的自己却越来越接近这位表哥,对孝不知所措。在父母膝下,觉得对不起自己可贵的人生,远离八千里,对月当赋游子吟,让他们日夜担心,又觉得实在对不住,到底要怎样才能两全?可能是每一个游子最难解开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