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国
目前,台海两岸的政治关系虽然比较紧张,但是经济贸易关系和人员往来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这表现在金融领域就是目前在台湾的人民币资金的金额可能超过1000亿元,对于庞大的在台湾的离岸人民币资金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如果有负面的影响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加以缓解,甚至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去,都是值得两岸经济界和学术界思考的问题。
台湾的媒体近来经常报道在台人民币资金增加的问题,认为目前很多台湾民众手上都有人民币。事实上,近年来随著两岸经贸往来逐渐扩大,尤其是台湾开放“小三通”后,金门、马祖地区和厦门的居民,早已通用人民币和新台币。阿里山及日月潭等大陆游客最喜欢的旅游景点,人民币更是畅通无阻。在台北市、高雄市等大城市的商店、饭店、宾馆更是公开或私下收受人民币。随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一路走高,台湾民众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相当高昂,根据保守估计,平均每年仅观光者带入岛内的人民币金额就超过250亿,如果再加上渔船海上交易携入的人民币,目前人民币现钞在台湾的金额超过1000亿元。
由于台湾现在未开放人民币自由汇兑,可能产生一些后遗症,包括人民币流入黑市衍生的伪钞、洗钱问题。对台湾来说,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民币在台湾逐渐累积,直接导致人民币在岛内以惊人速度流通,有可能导致台湾当地货币——新台币的货币发行量减少,从而造成台湾地区的实质性的货币政策紧缩,甚至有点动摇新台币在岛内流通领域的统治地位。另外,因人民币无法在台湾自由兑换,对已在大陆经商、需要资金灵活调度的台商来说,反而形成障碍,降低原来想汇回台湾的资金与利润。为此,台湾的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两岸现行政治气氛下,为避免人民币在台湾累积的负面效应,台湾应与大陆签署货币清算机制,若短期无法建立机制,台湾应该单方面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也可适度解决人民币在台湾快速累积的问题。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在立法院财委会作报告时也表示,目前台湾只有通过“金马小三通”模式才能直接兑换人民币,渠道过于狭窄,如果台湾本岛开放直接兑换人民币,基本上对经济不会有负面影响;但如果不开放,人民币仍然还会在台湾流通,甚至可能替代新台币成为交易媒介,这样对台湾是不利的。对于彭淮南的表态,企业界普遍表示,开放人民币在台湾的自由兑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向影响不大,但可以引导地下泛滥的小规模资金流向正常化、法制化,不但给两岸人民带来方便,也让台湾的银行获得赚取汇差的商机,更是两岸加强互动的好现象。不过,台湾的民进党政府担心人民币在岛内自由兑换后,会进一步增强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因此,除非台湾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压力达到相当程度,否则绝不会轻易松口。
两岸货币兑换问题一直是两岸金融业务往来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政治上的考虑,再加上近年来的台海形势紧张,2005年以前,人民币和新台币直接兑换业务在两地都未能有进一步的发展。随著
由于两岸的贸易、投资和旅游呈快速发展,大陆是台湾的最大出口地,最大的外汇来源地,而台湾也是大陆最大的投资来源地之一,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要求两岸更进一步地开放金融市场。由于人民币和新台币都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所以两岸汇款只能通过美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清算。双方在结算中必须经过多次兑换,损失差价并增加汇率风险,势必影响两岸经贸往来。促成以新台币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既可减少外汇占用,降低贸易成本,又可以方便经济交往,扩大两岸贸易总量。从大陆方面来说,在合理定位新台币时,应采取“一个中国”和“灵活的、务实的”原则下一视同仁的做法,探讨参照港元尤其是澳门元的方法来定位新台币,将其视同外汇进行管理,公开挂牌兑换,拓宽两岸货币在银行体系的兑换渠道。要提高新台币定价的合理性,参照国际外汇市场行情,调整目前偏低的新台币现钞买价以及过高的现钞卖价,缩窄现钞买卖价之间的巨大价差,使银行的收兑价格更为合理。同时改进新台币定价机制,探讨将目前中国银行总行新台币定价方法改为各地中行根据自身人民币和新台币头寸情况,结合国际行情,以国家公布的美元交易基准汇价为依据,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套算人民币对新台币的买卖价,并报当地外汇局和中国银行总行备案。另外,应由两岸金融监管当局共同商讨两岸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协议,大陆的银行试行开办新台币业务,台湾的银行尽快开办人民币业务,两岸货币当局加快建立清算协议,以减少两岸货币在银行体系之外的流通量。逐步放宽对新台币的自由兑换条件,最终实现两岸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两岸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推进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