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杨文凯)人大政协两会落幕,完成了中国一年一次的政治盛典。争议良久的《物权法》获得高票通过,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建设打开了新路。温家宝总理的闭幕记者会见,依然是人大会议的重头戏,也是最容易出彩的场所,受到了中外媒体的高度重视。对于4月访日在即的温家宝来说,他在会见中有关中日关系的发言,被视为是郑重的行前宣言。
人大在《物权法》高票通过声中落幕
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在3月16日闭幕。闭幕会议就政府工作报告、《物权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等十一项议程进行表决,十一项议程都获大比数赞成票通过。本次会议收到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共5116件。
惹起各方争议的《物权法》草案得到2799票赞成、52票反对、37票弃权通过。最新通过的中国《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部法律历经了13年的酝酿和讨论,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物权法》重点之一是土地补偿费。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说:“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这两部法律。”
从1993年开始起草、历经8次审议的《物权法》本次以高票获得通过。《物权法》分为5编共247条,该法将于10月1日起生效。随著该法实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私人财产(物权)将首次享受与集体及国有财产同等的法律地位。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秘书鲍彤撰文认为,此法律的通过具有重大启蒙意义,意味著毛泽东的全部理论和政策的最终破产。无论如何,《物权法》的通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十七大召开之前,胡温以强烈的意志推动人大通过《物权法》,但是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在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夕,反对《物权法》草案的人聚集起来,为阻止草案通过做最后努力。3000多名学者和退休官员联名上书,要求全国人大否决《物权法》草案,但他们的企图没有得逞。《物权法》被认为是中国私有化进程的里程碑,确保市场经济基础,既与国际接轨,又避免贪官污吏以“公有”之名,行掠夺公产、私产之实,通过保护私人产权,落实基本人权。所以《物权法》通过,不但关系到胡温在党内外的威信,也与十七大的人事布局微妙互动。
对此,《纽约时报》评论说,经过超过1/4世纪的市场经济政策和创纪录的增长,中国在3月16日批准第一部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在该法的最终版本还没定下来时,许多主流学者和商人已经在欢迎它了。有人表示赞成胡温处理反对意见的方式,即这种低调的办法是让该法获得通过的最好办法,重点在于颁布新法,而不是挑起争端。
在《物权法》之后,民法典的另一支柱《侵权责任法》已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预备立法项目。《物权法》确认物的权属,《侵权责任法》确认权属受侵害行为的法律界定。该法出台也为时不远了,届时,中国可能被视为真正迈入法治时代大门。
温家宝引艾青诗解读幸福快乐
3月16日上午11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人大新闻发言人邀请,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这也是他作为本届总理在两会期间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这次两会受到广泛关注,单就互联网上向总理提问题的已经超过10万多条,点击的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
温家宝说:政府工作走过了4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第三,必须要坚定一个信念,只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只要改革开放,只要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温家宝指出,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我们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立了法的,我们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我们将要开始的实行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也要建立法制。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温家宝也具体解释了坚持社会主义100年不变,不是说100年不要民主,而是讲社会主义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发达到比较发达,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要实现两大任务,推进两大改革。两大任务就是:一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两大改革:一是推进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著巨大问题,依然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的问题。温家宝表示,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所谓不平衡,就是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所谓不协调,就是一、二、三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之间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外贸出口。所谓不可持续,就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是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
温家宝也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喻示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他同时也深情地祝愿“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转达对香港同胞的问候,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
温家宝访日愿做融冰之旅
温家宝在会见中,专门回答了日本NHK电视台记者的提问,对改善中日关系和他的4月日本之行,表示乐观期待。温家宝说,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招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这是管子的话。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就促成了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
他强调,日中关系的三个政治文件是从政治上、法律上和事实上总结了两国关系的过去,也从长远和战略上,规划了两国关系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三个文件的精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我将和安倍首相就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达成共识,并建立两国经济合作的机制,促进科技教育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特别是青少年的往来。
温家宝希望中日之间能够构建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友好合作的格局。他同时对日本公民遭受绑架一事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指出这是日本和朝鲜之间的问题,希望日、朝通过沟通与谈判,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据了解,中国总理温家宝会在4月10日对韩国进行为期2天的访问后,前往日本访问。温家宝赴日本时间定在4月11日,行程则由5天缩短至3天,舆论分析这与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有关。中日关系经过5年多的冰封期,在两国有识之士努力下,终于有所恢复。不过,中日关系仍有许多杂音,最近日本官员否认慰安妇问题,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否认二战日军犯下罪行等言论,仍是中日首脑互访形势下,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温家宝为期3天的访日行程初定为,11日傍晚抵达东京,晚上与安倍晋三会晤;12日,温家宝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这是首次有中国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中午,他会出席日本财经界午餐会,就中国经济政策发表演说。第三天,温家宝会飞往关西地区,前往京都的周恩来纪念碑,晚上返国前会与关西财经界人士会面。此外,他还将前往东京农民家做客,与民间人士面对面交流,参观东京的节能企业,并向日本赠送朱嵹籄强调中日友好。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方届时将送出大礼,由日本川崎重工、日立及东日本铁道组成的财团很可能会取得订单,为中国提供由哈尔滨至大连,全长950公里的高速铁路技术。此外,为配合邦交正常化35周年推出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也将于访问前后在东京开幕。“交流年”开幕式演出及全年近百项活动安排已基本确定,活动内容涵盖文化艺术、体育、旅游、媒体、影视和青少年交流等多个领域。
温家宝日前在中南海接见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丹羽雄哉时表示,他访日跟安倍晋三会谈时,会商讨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规划两国关系的未来,并可能就加强两国关系共识发表联合声明。在东海油田方面,温家宝认为,中日应该放低争端,共同开发。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并呼吁双方要由长远利益出发,增进政治互信及加强互利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16日在北京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和公明党干事长北侧一雄。胡锦涛指出,中方愿与日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中日关系,遵循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坚持“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构建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要本著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扩大两国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