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外储运营:以淡马锡为先
日期: 07年03月3期

■本报综合报道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3月9日在全国人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怎么样把这笔宝贵的财富管理好、运营好,确实是一件大事。今后,正常的外汇储备继续由外汇管理局来管理和运营,另外组建一个由国务院领导的,而不是财政部领导的外汇投资公司。藉鉴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包括像新加坡淡马锡这样的公司,进行外汇的投资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外汇经营有更多的盈利和效益。

广受瞩目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已如箭在弦上。这不仅意味著中国将在短期内诞生一家拥有上万亿元资产的特大型金融组织,还预示著中国的外汇储备经营机制也将随之发生突进式的变革。金人庆提到的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外汇储备积极投资于国际金融等领域,并取得了可观的投资回报。据公开资料,淡马锡年累积回报达到18%。

资本“枭雄”

由于远离城市中心,新加坡南部的orchard街道平时并没有车水马龙般的繁华,两旁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给人的感觉除了拥挤之外就是静谧。一幢绿色玻璃外观的大楼前,你会发现不少行人不约而同地驻足仰视。因为,在这座19层高的写字楼里,不仅盘踞著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的办公场所,而且被称为亚洲最成功的投资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总部也坐落其中。

在全球若星辰般的投资公司中,淡马锡被打上了十分特殊的标记。这家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如今基本上把持了新加坡国民经济的最主要命脉——直接掌控企业23家,间接控制企业2000家,在新加坡1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中,淡马锡涉足7家;拥有的上市资产的市值占到全股市总市值的1/3左右;操纵著共900亿新元(约58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能力,公司规模已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巨无霸相媲美。

诚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评论的那样:“作为一家财政部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淡马锡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加坡的经济国策。”1974年,由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直接推动的淡马锡只有3.5亿新元的投资资本,且重点投放到修船、炼油和石油化工、银行和金融等高风险项目或民间不愿投资的领域,以消除新加坡经济当时出现的“空心化”现象。而在新加坡经济后来持续20年“白热化”的衬托之下,淡马锡一路加鞭快马,以216亿新元的净财富增量确立了自己在国家经济舞台上的绝对话语权地位

然而世事难料。高速滑行的淡马锡快车却在春风得意之时遭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寒流。在新加坡经济备显疲态的背景下,淡马锡也感受到了日子的艰难。其实,淡马锡此时最感短缺的并不是资本,而是可供投资的市场空间。时势造英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何晶及时的接棒给淡马锡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这位已是知命之年的“第一夫人”在执行董事兼总裁的位置上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将1/2的资本分流到国际市场投资运作。于是,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南非,淡马锡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散财童子”,在全球各地撒下了数十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在淡马锡30“岁”的生日宴会上,淡马锡控股主席丹那巴南十分自豪的宣称:“淡马锡为新加坡GDP带来了10%的贡献。”

玩转亚洲

尽管通过新加坡航空的投资已将维京大西洋航空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凭藉思维斯特集团能够影响百慕大光纤远程电信运营商甚至环球电讯的决策风向,但相对于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力度而言,淡马锡流向欧美地区公司的资本还只能算是毛毛细雨。

应当说,地缘上的关系和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淡马锡对亚洲市场并不十分地陌生,甚至可以说淡马锡非常熟悉亚洲各国的经济脉络。正是如此,淡马锡的亚洲投资方向显得格外地清晰和明朗。淡马锡将重点投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中国等四个中产阶级可以迅速崛起的国家及其公司中去。而已经在这些国家所展开的投资动作又无疑为淡马锡今后5年内启动高达150多亿美元的放量式投资计划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桥头堡”——

马来西亚:淡马锡购买了马种植和安联银行等两家金融机构各30%的股份;成功收购马电讯5%股权;与马第二大金融集团联昌资产合资成立了房地产基金。

印度尼西亚:淡马锡与荷兰银行合购了印尼金融银行66%的股份,与韩国国民银行和伦敦巴克莱银行合作购买了印尼国际银行56%的股份;此外,淡马锡还拥有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ICICI银行10%的股份。印尼最大石油上市公司PT Medco Energi38%的股份也被淡马锡收入囊中。

印度:淡马锡购买ICICI银行9%的股权和高科技医疗机构阿波罗医院5%的股权,并与西桥资本基金一起联合投资印度ICICI银行的联络中心;与此同时,淡马锡还购买了印度生物科技公司Matrix Labo以及塔公司等2%的股份。

资料显示,过去几年,淡马锡就调动了数亿美元的巨额资金集结于亚洲国家35家公司的身上,其中包括购入日本风险投资谘询公司Fledge科技公司和韩国韩亚银行各10%的股权,足迹遍布网络、金融、能源、科研机构等各行业。值得思考的是,如此众多跨国、跨行业的投资并没有让淡马锡陷入战线过长而顾此失彼的困境,相反,绝大多数投资都给淡马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最近的几个财年中,淡马锡每年的总收入都在560亿新币以上,共获得收益76.5亿新币,而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高达33%。

闪入中国

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进入中国的官方和民间视野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不过,伴随著2004年10月淡马锡北京代表处的正式挂牌,这个不到10人的办事机构就在中国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行动,并将一个又一个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信息输送到本部。淡马锡在年报中这样描述道:“在亚洲,以重要制造基地身份出现的中国扮演著亚洲发动机的角色,我们在中国的新办事处的开幕,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这个增长市场的投资机会。”

来自国内外金融专家的研究发现,在淡马锡近年来的收购对象中,银行业已经成为了它的最爱。其全球总投资的1/5以上用在了金融领域。而对于高速成长中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淡马锡在同国际金融巨头较量中所发起的凌厉攻势更是空前绝后。以1亿美元购入民生银行4.55%股权为开端,淡马锡又以14亿美元购入中国建行5.1%股权,成为继美洲银行之后第二个投资建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在国际金融买家与中国银行的多边谈判中,淡马锡再度脱颖而出,出资31亿美元一口吃进了中行10%的股权。上述交易正式完成后,淡马锡在中国3家银行的总投资额超过汇丰银行,使其成为投资中国金融业规模最大的外资机构。

对于淡马锡在中国银行业的慷慨撒钱,野村证券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评论是:“在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中,银行业通常能比其他行业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对淡马锡来说,除了银行业之外中国显然没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淡马锡的执行总监S.易华仁也坦言,“公司对中国的金融企业一直非常有兴趣,因为淡马锡看好这一产业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发展潜力。”的确,从目前的投资取向上看,淡马锡还没有要在中国获得银行控制权的意图,但是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以确保其在中国每年10%的回报率则是淡马锡渐行渐浓的情怀。

赢家秘诀

转战国际资本市场的淡马锡不仅以骄人的业绩向全球传递著新加坡国家力量的强大声音,同时以向亚洲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投资性资金赢得了东道国的掌声。更有意义的是,在目前自由市场观念遭受较为广泛质疑的背景下,作为准公共投资性质的“淡马锡模式”成为了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的标本。

扫描全球,能够像淡马锡那样做得非常出色的国有控股投资企业并不算多,而可以如淡马锡一样成功处理好与政府关系的国有公司更是凤毛麟角。在强大的行政权力布控之中,国有企业不是经营扭曲,就是苟延残喘。可淡马锡却并非如此。

对此,有评价说,淡马锡企业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政府刻意地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不干预这些公司在营运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世界上有许多公司,无论是政府或家族企业,它们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它们无法成功地分清控股责任与管理责任。

作为淡马锡主管部门的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控股者”,但其在淡马锡治理框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任命淡马锡控股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和总经理;审阅淡马锡控股每年提交的财务报告;召集与淡马锡控股或其管理相关联公司的会议,讨论公司的绩效和计划。除此之外,财政部只在影响淡马锡在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出现时才参与进来。虽然在董事会10名成员中仍有4名为政府官员(另外6名为民营企业界人士),但作为政府公务员的董事兼职不兼薪,薪水仍由政府支付。在投资决策时,政府公务员代表了政府出资的利益,更多考虑国家宏观的公正因素,而另外6位民间企业人士,则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运营效率。

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是以“积极股东”身份与其关联公司之间始终保持著“一臂之距”的交往。一方面,淡马锡通过持股或出售股权体现其经营方向,一方面作为股东积极参与其全资、控股企业的治理,即派其高管人员进入旗下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决策。

理清了与政府和关联公司的权力边界无疑为淡马锡调动与驱动各种要素围绕投资达到最优化运转提供了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淡马锡将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演绎到了极致。诚如丹那巴南所指,“正是一种为股东谋求最大回报率的激情让淡马锡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而这也是淡马锡在未来长期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在过去的30年中,淡马锡对股东的年均回报率一直保持在18%以上,甚至有的年份达到了33%。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2/359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