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出现“干预学术自由”风波,事件主角各执一词。将离任的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陆鸿基,向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及其他高官提出指控,而李国章则激动地反驳:“并无其事。”
事件起因涉及“两条战线”,包括香港教院能否正名为大学,以及现任校长莫礼时和副校长陆鸿基能否续约。为此教院学生曾举行公投,86%对教院董事局主席梁国辉投不信任票。教院校董会召开会议后,梁国辉表示,已通过“支持院校自主及学术自由”的决议,并决定在年中前正式向教统局申请,正名为大学。另外,校董会也展开全球招聘,物色新校长代替不获续约的莫礼时。而莫礼时向校董会保证,在未有接任人前,保证教院正常运作。
在梁国辉做出有关公布后没多久,陆鸿基也召开记者会,声讨教统局高层官员,并透露有关高官曾向莫礼时施压,要求解雇4名曾批评香港教育改革的教职员。他说,第一次感受到政府干预院校是在2004年6月,一批超额教师(被解雇)静坐抗议,而他就接到李国章的电话,要求教院发表声明,谴责静坐教师阻碍当日举行的教院毕业礼。他接著说,过去几年至少有5、6次,莫礼时曾收到高官电话,要求解雇一些批评教改的教职员。
但李国章在立法会内受到议员质询时说:“若有人藉院校正名这一件事,混淆视听,因而对学院的管治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会觉得非常痛心。”他说:“我自己做过大学校长,如果有人干预大学的学术自由,是非常之严重。我多重申一次,香港是不可以接受的。”“许多人讲了话是不负责任的,拍下屁股就可以走了,弄得你满城风雨。”李国章批评有人提出毫无根据的“干预”指控。
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曾钰成表示,将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教院事件。参选香港特首的梁家杰认为,若事件属实,就是干预学术自主及学术自由。他认为,事件显示高官曾以教育安排作政治交换,比数年前的香港大学锺庭耀事件(前特首董建华委派助理路长安干预锺庭耀的特首民意调查)更严重,有需要进行独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