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春雁)随着日本IT业大量工程向海外转移,国内市场全面萎缩,IT业的华人企业也面临生存危机,为生存调整经营战略直至走向联合成为大势所趋。
华人IT企业从90年代在日本兴起,到1998-2000年左右达最盛时期,业内人士估计,仅东京周边就有1000家左右。由于初创,也由于市场好,效益佳,这一时期华企多传出分裂的消息。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财务的不规范等都是导致分裂的原因,而华企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事也并不鲜见。2000年后日本IT业全面收缩,大量工程向海外转移,一大批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首当其冲的外国小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据估测到2002年,东京周边的华企只剩不到500家。面对生存危机,一些华企开始探索生存发展之路。以华人特色求发展,回国组建公司,在日本接工程,回国内制作,成为一些公司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经过初步成功之后,更大的困难又接踵而至,一些大公司大工程都对合作公司的规模颇为看重,因而发展公司规模成了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于是一些企业开始走向联合,以集中人力财力、技术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冲出一条生路。由在日六家华企的北京分公司联合组建的东联华兴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典范。这6家企业最大的有140人左右,最小的不到10人,合并后有软件技术人员420多名,其中日本260多人,北京160多人。公司经营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对外营业也有了有利条件,现公司正式挂牌只有一个多月,已有一桩几十亿日元的大项目在洽谈中,而这一联合求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引起更多企业的共鸣,又有2家企业欲加入东联的队伍。类似东联的其他联合体也正在华人企业中孕育发展。
一位主管外委工程的日本大公司负责人说,现在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企业只有有规模才会受到信任赢得生存之路。目前看来,华企走联合之路,发展中国国内大工场,在日公司抓大营销正是市场趋向使然,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华人IT企业从90年代在日本兴起,到1998-2000年左右达最盛时期,业内人士估计,仅东京周边就有1000家左右。由于初创,也由于市场好,效益佳,这一时期华企多传出分裂的消息。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财务的不规范等都是导致分裂的原因,而华企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事也并不鲜见。2000年后日本IT业全面收缩,大量工程向海外转移,一大批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首当其冲的外国小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据估测到2002年,东京周边的华企只剩不到500家。面对生存危机,一些华企开始探索生存发展之路。以华人特色求发展,回国组建公司,在日本接工程,回国内制作,成为一些公司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经过初步成功之后,更大的困难又接踵而至,一些大公司大工程都对合作公司的规模颇为看重,因而发展公司规模成了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于是一些企业开始走向联合,以集中人力财力、技术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冲出一条生路。由在日六家华企的北京分公司联合组建的东联华兴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典范。这6家企业最大的有140人左右,最小的不到10人,合并后有软件技术人员420多名,其中日本260多人,北京160多人。公司经营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对外营业也有了有利条件,现公司正式挂牌只有一个多月,已有一桩几十亿日元的大项目在洽谈中,而这一联合求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引起更多企业的共鸣,又有2家企业欲加入东联的队伍。类似东联的其他联合体也正在华人企业中孕育发展。
一位主管外委工程的日本大公司负责人说,现在市场竞争,大浪淘沙,企业只有有规模才会受到信任赢得生存之路。目前看来,华企走联合之路,发展中国国内大工场,在日公司抓大营销正是市场趋向使然,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