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的年初外交行程都从“走进非洲”开始。今年1月,外交部长李肇星走访了非洲7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从1月30日开始出访非洲8个国家,历时10天。这是胡锦涛2003年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三次访问非洲大陆。虽然胡锦涛尚未起程,但他的非洲之行所受到的关注却是前所未有的。来自西方的舆论执意把中国“走进非洲”与“新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让人回想起过去两个世纪西方列强在非洲大陆臭名昭著的历史恶迹。
作为同样受到殖民主义侵略与掠夺的后进发展国家,中国与非洲有过感同身受的相似的历史记忆,这成为中国与非洲建立传统友谊的道义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非友谊由来已久。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与埃及总统会谈,1956年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60年代,中国支援建设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坦赞铁路”,成为中国无私援助非洲的象徵。1971年,中国重获联合国席位时,在76个赞成国中,非洲贡献了26票。此后,非洲多数国家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上始终支持中国,成为坚强后援。
如果说,60、70年代中国援非,重在传播意识形态理论,争取同一战线上的国际兄弟,那么进入21世纪以后的中非友谊则明显偏重经贸交流、资源互惠等实利项目,所谓“资源外交”已成为中国对非外交的代名词。近年来,中国企业相继取得了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石油开采权,来自非洲的石油已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3。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温家宝频繁走进非洲,在带去资金和商品的同时,也带去了大量援助。比如,中国计划为非洲培训15000-20000名学生和专业人员,将提供50亿美元设立发展基金资助中国公司投资非洲,计划在非洲援建100所学校、10所医院、30所防治疟疾的诊所,并出资数千万美元购买药品,到2009年将把非洲出口到中国的免税商品由190种提高到440种。中国对非外交的杀手还有免除31个重债务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105亿人民币债务。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已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全面铺展,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产生双赢效益之巨大,远远超过了在自由人权和意识形态方面划地为牢、做茧自缚的西方国家的想像。中非战略关系的高潮性象徵,则是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会议。将近50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汇集北京,出席率之高甚至超过了非洲国家会议,凸现出中国在非洲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这一切,莫不招致西方国家强烈关注。英国外交大臣去年访问尼日利亚时,曾露骨地把中国与贫困、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并列为非洲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他还说中国目前从非洲攫取资源、向非洲倾销商品的做法,“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已经做过的”,从而掀起了“新殖民主义”论调。西方社会对中国罔顾人权人道原则而在非洲抢得市场先机充满了又羡又憎的心态,更对中国加入非洲的资源和能源利益之争表示不满。南非总统姆贝基不久前也高调抨击中国的对非政策,提醒非洲国家不要甘于成为中国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对此,中国应该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和协调。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将于2月9日出席姆贝基在南非议会上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用意即在消除南非等非洲国家的疑虑。有关“新殖民主义”问题,有来自西方、中国还有非洲国家的不同看法,立场不同,需要不同,结论当然也不同。今天,中国走进非洲,处身全球化语境下的经贸合作与能源开发,当然不能与殖民时代以武力征服为背景的赤裸裸的资源掠夺相提并论,但中国同样不能忽视矛盾和摩擦四起的可能。比如中国的政治不干涉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畅行无阻,中国的廉价商品冲击非洲脆弱而低级的制造业挑战著非洲人的忍耐程度,不断发生的中国劳工遭绑架事件又提出了安全需求等等。
俗话说,默雷止谤,积善消毁——前者是消极对应,后者是积极作为。所以,中国领导人出访非洲,除了口头解释以增信释疑以外,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来消弥新殖民主义的妖火,用看得见的成果来证明中非双赢的现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