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李春雁)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启程,展开他上任以来对非洲的第三次访问。在1月30日至2月10日,胡锦涛将对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等非洲八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表示,本次访问旨在巩固发展中非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落实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取得的成果。
胡锦涛自2003年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三次出访非洲,本次是他在不到1年时间内连续访问非洲。2006年是中国津津乐道的“非洲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后出访非洲,非洲各国政要频繁出入北京。去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无疑把高层往来推向高潮,会上48个非洲国家的代表团、41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北京,商讨与北京的合作规划。中国与非洲的高度交往,凸显了北京对非洲大陆的重视,在国际舞台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西方:担心利益受损
恶炒中国新殖民主义
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的一举一动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也反映出一种不健康心态,即中国的到来会损害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石油。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产油国,也是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国,供应著美国15%的原油。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非几内亚湾被美国视为“后备油库”。美国驻尼前大使沃尔特.克林顿曾说:“中国在尼日利亚的一切举动,更多是为了确保石油来源安全,而不是其他。”与许多观察家一样,克林顿也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不可轻视,需要拿出针对中国的长期政策。
不仅如此,很多西方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有些媒体宣称,中国已非50年前无私帮助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的那个中国,指称中国目前在非洲就是“赤裸裸的交易”。有些媒体还总是有意将中国“走进非洲”与非洲的腐败、独裁和违反人权等联系起来,藉以丑化中国形象。英国外交大臣声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过的”。
非洲:与中国合作
没有令人生厌的条件
非洲,这块富饶而贫瘠的大陆,一直是西方“援助”的重点。
但通常,援助的贷款和赠款都附带条件,要求接受国遵循特殊的政策。这些政策背后往往隐藏著援助国的利益诉求。一些非洲国家十分厌恶这些条件,但为了解救穷困,又往往无法拒绝。随著中国资金到来,这些国家终于找到了出路。中国始终坚持对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的资金在贫穷国家大受欢迎。尽管此举受到西方反华势力一再指责,但毫无疑问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塞内加尔财政部长迪奥普曾说,贷款来自中国还是美国、日本等八国集团国家,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收入帮助该国最贫穷的人,这样的贷款就是好的贷款。迪奥普说,中国贷款十分吸引非洲国家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贷款的附加条件少。
但是,西方国家宣扬的“新殖民主义”,对中国和非洲的关系并非毫无影响。曾撰文《希望从天安门诞生》的南非总统姆贝基在去年曾指出,世界上有些人惧怕全球化进程向有利于贫穷国家的方向发展,把非中夥伴关系的发展视为对其自身私利的威胁。这些人必然会对非中夥伴关系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把善意说成是险恶用心,企图让极度需要“好朋友、好夥伴和好兄弟”的非洲人民,害怕中国人民伸出的真诚、友谊、夥伴、兄弟之手。但在今年初,他却批评中国对非洲的经贸政策,提醒非洲国家不要甘愿成为中国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次胡锦涛非洲之行的重要一站就是南非,显示北京打算尽快消除中非关系发展中不和谐的声音。
中国:为能源谋出路
为政治谋舞台为项目谋市场
去年来到北京的非洲各国领导人受到最高礼遇。胡锦涛在欢迎宴会上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中非之间牢不可破的互信和友谊。自从中非领导人在万隆会议上的第一次握手,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50年来中国与非洲合作,双方多次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
非洲帮助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非洲在台湾、人权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非洲帮助中国赢得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定地支持非洲国家争取自由解放和民族振兴的斗争,支持非洲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努力,加强与非盟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支持“非洲发展新夥伴计划”。
去年胡锦涛、温家宝的非洲行,让中国收获了大量的非洲能源合作合同,作为国家发展命脉的能源安全保障得到了质的提高。胡锦涛主席此次非洲之行,贸易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曾确认,中国商务部官员也将随同出访非洲国家。去年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与非洲国家签署了价值近19亿美元的合约;在峰会上,胡主席表示希望中非贸易额到2010年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
可以预见,胡锦涛访非,主要为达到三个目的:为能源谋出路,为政治谋舞台,为项目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