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筱萸的“落马”,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个成立不到10年的机构处在风口浪尖。
1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少有地就郑筱萸案听取了监察部的汇报。郑案被定性为“严重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件”。
“最令中央震怒的是,郑案不仅仅是个人腐败,而是类似于‘有组织的犯罪’,涉及到不同层次药监系统和地方局的官员,影响恶劣。”一位接近专案组的人士说。
据了解,郑筱萸案还涉及到他的家属,其在某医药公司任职的儿子也一同被捕。
从郑筱萸到他的两任秘书郝和平、曹文庄,再到辽宁省原药监局局长张树森的先后“双规”和被捕,外界认为,郑筱萸案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单个人的腐败问题,而是他身后的药品监管体制。
虽然司法部门还没有披露郑筱萸案的细节,但知情人士透露,郑筱萸案所牵涉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案子,而是药品审批注册监管方面的一连串问题。
“他的问题很多,主要是违规审批、收受贿赂等,是很严重的经济问题。”一位对药监系统非常熟悉的人士说。
由于郑所涉的是整个药品监管体系的问题,国家药监局开始了系统性的补救措施。
“很多正常的行政工作都停止了。”国家药监局的一位官员说。该官员表示,从去年8月底到现在,国家局除了审批进口批文和部分补充申请外,其他品种的审评、审批工作全部停止了。
“很多新办厂家都等著批文生产,由于审批、审评工作停止,花了大价钱建的生产车间和购买的设备将搁置等待。还有那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研制新药的厂家,他们都处在生死攸关的境地。”一名制药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
一位药监局内部人士则感叹:“现在注册部门人员大换血,留下的没有几个。而即使换到别的部门,也是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