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的经济增长像是一场独角戏:企业获利甚丰,但是消费者却没有机会从中受益。
日本公司本财年的收益预计将继续上涨,这已是连续第五年上涨了。股市上扬,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这与上世纪90年代时的全面下滑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失业率在去年11月降至了4.0%的8年来最低水平。日本整体经济增长已持续了近5年。
但是经济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却没有实现增长:雇员工资。尽管诸多日本公司的收益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但是他们并没有与其雇员共享这一丰硕的果实。为了应对来自中国及其它亚洲对手的竞争,很多日本公司把多馀的资金用于加强研发以及升级电脑系统。此外,他们还不断向投资者发放丰厚的股息或回购股票,以推高股票价格,但是他们却把提高薪酬的做法降至最少,并用工资更低的临时工或兼职工来替代传统的全职工作,临时及兼职工的薪酬比全职工平均要低1/3以上。
自1997年以来,日本的雇员薪酬几乎连年下降。这种情况在截至2006年3月的财政年度才出现扭转,薪酬上涨了1%。但是,薪酬在本财年再次下降,据日本政府的数据,去年11月这个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
有经济学家指出,消费者及家庭没有享受到企业复苏所带来的益处。
这之所以被看作是一个问题是因为工资不上涨,消费者就不会增加支出。而消费占日本整体经济活动的一半以上,支出疲软最终将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去年7-9月份折合成年度数值的日本家庭消费较上一季度下降了3.8%。经济学家称,这种下降是一个反常现象,家庭消费或许会在10-12月份出现反弹。不过,据高盛预测,日本2006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2.2%,低于欧元区的2.7%及美国的3.3%。
但是从日本公司的角度来看,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调整劳动力结构来削减成本。日本公司严重依赖制造业,它们因此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企业在钢铁和汽车制造方面的追赶速度比他们在金融和生物科技等行业的进步更快,而在后两个领域美国和欧洲公司更具优势。
因此,日本公司要雇佣更加便宜的劳动力。据日本政府的数据,在去年7-9月份,兼职及临时的雇员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33.4%,10年前这个比例仅为21%。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日本的大公司去年为所有的员工提高了基本薪酬(这是5年以来首次上调薪酬),但上调幅度却微不足道,如本田汽车以及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上调额度约为每月5美元。
消费疲软也带来了其它后果:价格微幅上升。这令很多本以为日本已走出价格下降困境的经济学家感到惊讶。就在去年夏天,他们还预测,随著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带来更高的薪酬,从而推动消费增长,价格必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但是,1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仅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2%。而且受最近能源价格下滑的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将出现下跌。价格下跌往往会抑制消费,因为消费者没有迫切进行购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