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10国领袖会聚南宁,35名非洲国家元首一齐现身北京,七名美国内阁部长同时来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再度启动——2006年的中国外交场面宏大,高潮迭起。按照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说法,今年中国外交“是个大丰收年”。
的确,同1990年代初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中国遭受西方制裁,邓小平不得不制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低调战略相比,如今的中国在外交上已彻底摆脱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改变了自身的“叛逆”形象,走上了遵守国际规则并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复兴之路。
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已有能力导演一幕幕外交大戏,也体现在中国摒弃了与西方大国对抗的传统思维,进入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新阶段。正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观念的转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在2006年达到了它近代以来的顶峰。
谈到今年的外交成就,一些官方媒体和学者津津乐道的是中国主持的三次峰会:6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10月30日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峰会;11月3日到5日的中非合作论坛。三次峰会一共引来60多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放眼当今世界,有声望、有实力邀请到这么多领导人来访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或许是因为这些“挣面子”的峰会风头太劲,今年中国外交的另一大亮点多少受到人们的忽视,那就是中日关系的改善。
由于中日关系连续5年陷入低迷,双方之间的负面情绪已经积累到相当危险的程度,中国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反日游行。就在一些人对中日关系失去信心的时候,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抓住日本首相更迭的契机,果断绕过双方僵持不下的靖国神社争议,促成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在10月份访华。这一“大手笔”不仅迅速改善了中日关系,更让人对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魄力刮目相看。
中美关系今年也有新的突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今年12月正式启动,双方官员参加的规模和层级在两国关系史上创下了新纪录,而且这种对话每年要举行两次,彰显中国在美国眼中的特殊地位。由于中国高层向来把中美关系视为外交主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建立应该是中国领导人今年最看重的外交成果之一。
在中日、中美关系改善发展的同时,中国与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关系也进展顺利。这种全面出击,同时赢得大国和小国尊重,成为国际舞台主角的局面,在中国外交史上还前所未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越南出席第14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时,风头甚至盖过了美国总统布什。
当然,外交“大丰收”并不等于中国已经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更不等于一些国家不再担忧中国的走向。毕竟,目前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它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而中国政治的透明度还没有达到可以让其他国家放心的程度,社会中潜藏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会随著国力的强盛而膨胀。中国要真正获得国际社会的信任,还要在改革政治体制、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法治社会等“软实力”方面作出艰苦努力。
但中国在外交上从“有所作为”转向“有大作为”的趋势已不可避免。2006年中国外交的“大丰收”其实就是这一转向的开始。
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中国将继续秉持多栽花、少种刺的宗旨,继续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改善关系。其中,中日关系能否进一步升温,中美关系是否会受到台湾法理独立、双边贸易纠纷等因素的干扰,是明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看点。
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不久前宣布,中国领导人将在明年春天访问日本。鉴于中日关系的特殊重要性,胡锦涛有可能在3月“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后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中日关系很可能迎来一个久违的春天。
明年中国也会继续向国际社会大力推介胡锦涛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并且在朝核等棘手的国际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计,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还将继续扩大并且更加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