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林阳吉
来到湘西,好像就为了看一眼翠翠,那个摆渡的南方女孩子。
翠翠是不老的,她就在沈从文先生小说《边城》里,头插栀子花,站在大月亮底下,永远那么美好地向你微笑。
翠翠的老家在湘西茶峒,沿著一条叫酉河的流水走下去,在长长的旅行中,我有过一刹那恍惚,彷佛置身于沈从文文集里,其实,整个湘西,也就是装在沈先生心头的一本书吧。就在漫长的旅程使人寂寞时,边城茶峒出现在视野——仍然古旧的老街,时光在这里彷佛是静止的,一个人在小镇内慢慢走,不知不觉来到古渡旁,山崖上有沈先生手书的“边城”二字,那个摆渡女孩翠翠,在河中小岛上成了一尊青石塑像。
在一般人眼里,沈从文先生始终是作为小说家而存在的。沈先生与湘西《边城》已经融为一体。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沈先生的正式职业却是大学教师。他一边写作,一边渴望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融入知识分子圈子。
他先后在五所大学执教,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从一个普通讲师一直升到教授。然而,解放前夕就在他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时,他却突然从大学校园里消失了,成为一名文物专家,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他是个半途出家的教授,最终又半途离开了校园。对于大学校园来说,他只是个过客。
沈从文走进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是得力于徐志摩的大力推荐。
正是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荐下,沈从文成为《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的作者,并进入了新月圈子。除了写作上的提携,徐志摩在工作上对沈从文的关照也很大。当时即使像沈从文这样的名作家仅靠稿费也是无法维持生活的,所以徐志摩一直有意替沈从文在大学里谋个教职,当时的大学教师薪水远远高于作家的稿费收入。虽然三十年代初期,沈从文已经是文坛上的一位名作家,但在那个学历森严的社会,以沈从文这样的小学学历在那个时代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当胡适入主中国公学后,机会便来了,徐志摩向好友胡适推荐了沈从文。
从有关史料看,沈从文到中国公学的时间大约为1931年前后。因为徐志摩的关系,沈从文到中国公学后很受胡适的器重和赏识。
胡适之所以聘任沈从文,一方面自然是看在徐志摩的面子上,另一方面,胡适也希望藉此对中国公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改造,注入新鲜血液。沈从文被中国公学聘为讲师,主要课程是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相当于现在的公共语文,倒也算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了。在当时门禁森严的高等学府,以沈的资历来说,这应该是比较高的待遇了,算是破格录用。
如果没有徐志摩的力荐和胡适的胸襟,也许沈从文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学的门墙。从这一点来说,胡适对沈有再造之恩,自称为“乡下人”的小说家沈从文一下子进入了高等学府,从此至少在形式上进入了知识分子的圈子,开始了与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往来。
虽然在这以前沈从文已经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但当作家与当大学教授完全是两回事,根本不可以同日而语。所以对胡适的关照,沈从文既感激又惶恐。在给胡适的信中便流露了这样的心态:“昨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之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了。从文意,在功课方面恐怕只能给学生以趣味,不能给学生以多少知识,故范围较窄,钱也不妨少点,且任何时候学校方面感到从文无用时,不要从文也不甚要紧。可教的大致为改卷子与新兴文学各方面之考察,及个人对各作家之感想,关于教学方法,若能得先生为示一二,亦是实为幸事……”
胡适是1982年4月30日,到中国公学接替何鲁担任校长的。胡适到校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改变办学方针,教授中作家较多,学校办有《吴淞月刊》,学生还办有《野马》杂志,创作气氛十分浓厚。胡适认为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是“大学之中国文学系当兼顾到三方面:历史的、欣赏与批评的、创作的。”
而沈从文就占了其中两个方面。因此,胡适聘请沈从文就不难理解了。据曾任中国公学的副校长杨亮功回忆:“公学有一位讲师沈从文在在任何学校毕业,亦无教学经验,且讷于言。胡先生请他到公学担任教授。他第一次上课站在课堂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后来他成为一位很受欢迎的教授” 《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
从沈从文致胡适信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到大学上课并没有多少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自卑。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也许心理因素所致,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沈从文就遭遇了一次滑铁卢。这位文坛上赫赫有名的新锐作家,虽然在创作时十分自信,但当他走上讲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大学生时,居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就这样一直呆呆地站了十分钟之久。到底是作家,后来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堂课,他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结果慌乱中只花了十几分钟就讲完了。对沈从文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痛苦的经历,甚至对他后来的教授生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次失败的教学经历自然传得尽人皆知,有人把这件事反映到校长胡适那儿,胡适的回答却十分有意思:“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